“春天孩儿面,一日三变脸。”近期天气喜怒无常,全国多地重复着升温、降温、升温的节奏,感冒、过敏、关节炎等疾病特别容易找上门。从古至今,养生专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之道。“春捂”应该怎么“捂”,有讲究!
怎样判断是否需要“捂”
首先看温度。对于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或者不捂的临界温度。当温度稳定持续在15℃以上时,就没必要非要讲究“捂”了。
其次要注意昼夜温差。这也是判断捂不捂的标准之一。当日较差较大时,也需要“捂”,一般昼夜温差大于8℃时,也是需要捂的一个指标。
再次要凭感觉。“春捂”并非一概而论,也是因人而异的。年轻力壮的人可以适当冻一冻,而老年人大多经不起太冷的刺激,还有一些慢性病患者则对寒凉的刺激更加敏感,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发作。因此如果“捂”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也不必急着脱衣服。
“春捂”要有度,绝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觉得“捂”了身体出汗,则需要早点换装,不然“捂”出了汗,被风一吹反而更容易着凉。
捂的最佳时机
疾病并不是在冷空气到来之时发生,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可能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呼吸道、心脑血管病等疾病的高发时间则出现在冷空气过境时,还有一些疾病出现在冷空气过后。因此捂的最佳时机为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所以大家要时刻关注天气预报信息。
到底需要捂多久?
一般情况下,即使气温回升了,也得多捂7天左右,体弱多病或高龄老人需要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诱发疾病。
怎么“捂”最健康
“春捂”要特别重视对头、脚、颈、手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围巾、口罩,脱掉厚袜及手套,否则很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导致疾病入侵。
此外,寒多自下而起,春捂重在下半身,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易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
中医认为,防病如御敌。春捂只是被动防御,春捂的同时也要加强锻炼健身和饮食调养,以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 孙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