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卫计委2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浙江省新发现两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至此,我国大陆已经确诊5例输入性病例。专家研判认为,疫情存在再次输入的风险,需保持高度警惕。这个69年前在猴子体内发现的寨卡病毒,为何突然之间造成全球大流行?它是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该如何应对?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家族,与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西尼罗病毒是近亲,一样都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不但能感染动物,也能感染人类。
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该病毒;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1964年尼日利亚首次发现人感染寨卡病例。
2007年西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出现寨卡病毒暴发,在仅有1.1万人口的雅浦岛,3岁以上居民约70%被感染。
2013年—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暴发流行,约报告3.2万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014年2月,智利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这是寨卡病毒首次进入南美洲。
之前寨卡病毒感染并未引起人们关注,因为感染后即便有症状也很轻微,发个烧,几天就好了,需要住院的很少,何况大多数没有症状。正是由于寨卡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与登革热相似,且症状较轻,当时人们把它描述为登革热的一个“温和的表兄弟”。
风险预判:全球大流行已成定势
但是,自2015年5月巴西发现寨卡病毒确诊病例以来,截至2016年1月,在非洲、亚洲、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至少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世卫组织预测,美洲有超过400万感染病例。
惊爆全球的不仅是寨卡病毒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寨卡病毒感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随着巴西寨卡疫情的蔓延,医生们发现,一种神经系统的严重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突然增多。这是一种常见的脊神经和周围神经的脱髓鞘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上升性对称性麻痹、四肢软瘫、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与此同时,巴西等国“小头婴”出生率也突然升高。
2月1日,世卫组织宣布寨卡病毒病为紧急公共卫生事件。从世界卫生组织的研判来看,寨卡病毒全球大流行已经成定势,流行态势非常严重。
寨卡病毒在国内传播和暴发的可能性有多大?国家卫计委组织专家组对疫情进行了研判,初步判断有三方面:一是我国与相关国家存在比较密切的人员、货物往来,疫情存在再次输入的风险。二是疫情可防可治,寨卡病毒致死率比较低,大多数病例是可以治愈的。加强防蚊灭蚊等综合防控措施,能够有效防范疫情的传播。三是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因为随着天气转暖,我国一些地方将进入伊蚊活跃期,一旦疫情输入不排除在局部地区传播扩散。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而言,寨卡病毒并不陌生,它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已经存在了好几年。1月19日,台湾报告了一例寨卡病毒感染者,这名男子就是来自泰国,而不是拉美。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与热带医学院副院长陈晓光教授分析,一般认为,寨卡病和登革热一样是种自限性疾病,临床表现比较轻微,但前年广东登革热大流行时,已经出现多例重症甚至死亡病例,台湾的登革热流行也是如此。除了与登革热类似通过蚊媒叮咬传播外,寨卡病毒还可以通过性传播和垂直传播(母婴传播)。这些都凸显了防控寨卡病的重要性。
八成感染者为隐性感染
寨卡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感染寨卡病毒后,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但要命的是,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
陈晓光教授介绍,隐性感染者只要体内有病毒,被蚊虫叮咬后,同样具有传染性。科学家发现,寨卡病毒在人的体液、唾液、精液里都比较容易出现,加上已经发现寨卡病毒能通过性传播,寨卡病毒的隐性感染者,或许会成为一个更大的问题。2月16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发布的资料显示,广东省首例输入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接受隔离治疗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病情好转,血液中已检测不到病毒,但在尿液和唾液中仍发现病毒核酸呈阳性。官方资料显示,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患者的传染期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就会产生病毒血症(血液中能检测到病毒),并具备传染性。
防蚊灭蚊是重中之重
防止寨卡病毒在我国流行的重要措施是及时发现输入病例,对输入病例严格管理,防止蚊虫叮咬病人,同时做好灭蚊、防蚊工作。
从传播途径来看,寨卡病毒是蚊媒传染病,主要是通过伊蚊传播。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即我们俗称的“花蚊子”,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的广大区域,南京也在其列。
“除了伊蚊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蚊虫也能传播寨卡病毒,还有待研究。”陈晓光教授介绍,国外有资料显示,从疫区采集的库蚊和按蚊体内分离出寨卡病毒,“这些蚊虫能被感染,但是否能复制病毒,是否能传播到下一个宿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尚未可知。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这牵涉到蚊媒防制策略的制订,需要抓紧解决。”
陈晓光教授认为,对公众来说,更有实际意义的指南,一是不要去寨卡病毒病流行地区,不得不去时,要做好防蚊措施。二是如果在当地被蚊虫叮咬过,回来时要主动去检查,出现症状时更应该如此。
寨卡病毒感染无论是否出现发热、皮疹等临床症状,都有可能危及孕妇腹中的胎儿或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因此,有怀孕计划的女性,最好不要去寨卡病毒流行的国家旅游,或者暂时取消怀孕计划。旅行者一旦在寨卡病毒流行的国家怀孕,一定要咨询医生,进行寨卡病毒相关检测,确定是否有寨卡病毒感染。怀孕期间,要进行超声波胎儿监测,可以早期发现胎儿小头畸形,中止妊娠,避免小头畸形婴儿出生。到寨卡病毒流行国家的旅行者回国后如果出现发热、皮疹症状,要将自己的旅行史告诉医生,请医生帮助进行寨卡病毒相关检测。如果出现四肢无力、软瘫,应警惕寨卡病毒引起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立即到医院就诊。
综合新华社、《南方日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