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两周年 三个主角同唱一台戏

2016-02-26 08:18 北京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三个主角一台戏

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刚好两周年。2014年2月26日,总书记首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此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戏在三地正式启幕。

京津冀,从首次提出合作至今三十多年,概念几番演变,从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一体化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名字几经更迭传递了内涵变化,从以首都北京为中心、服务首都经济逐渐演变成区域协同发展,产业衔接、功能定位各有侧重,三地一盘棋的思路更符合各方利益。

协同发展在过去的两年中渐趋成势,率先在交通、生态环保和产业转移等层面取得突破。三个主角演好一台戏,考验的是彼此协作共赢的智慧,三地整合资源协调利益的能力,决策层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决心。

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京津冀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这也意味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北京发展的不能承受之重与天津河北的相对落后。

长三角的城市各有分工,上海虽是龙头城市,但并没有集聚所有的资源,苏州及其昆山是制造中心,杭州的电商等互联网企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常州、无锡、绍兴等地都有自己明确的产业。

长三角互联互通能有今天,主要是市场的力量。相比之下,京津冀市场发育滞后,国有企业比重大,民营经济相对薄弱;区域内多是行政主导型经济,存在各种行政性限制,产业调整跳不出行政区划界线。全国之财集于北京,大幅吸引了周边资源,使得北京的公共服务质量、生活质量、就业机会与工资水平都远高于津冀,人才自然偏爱北京。

在市场缺位的背景下,突破一方压倒性的优势实现协同发展,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和财政倾斜必不可少,而超越三方的顶层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区域内的资源再平衡。顶层设计之后便是协调落实工作,三位主角的戏码离不开一个总导演,这便需要建立起协调机制拍板做决策。

经过长期博弈,当政府之手真正助力京津冀重新确立新的发展格局,逐渐理顺关乎企业产业的利益分享规则,构建一个富有活力、统一、区域性的市场便指日可待。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未来也许并不在于赶上长三角或珠三角,而是形成一个新的超越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北京坐拥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创新资源,天津河北去钢铁、水泥等过剩产能急需新的产业填补,在三者之间打造崭新的经济增长极,最终成为落实供给侧改革的先声和样本。

这个愿景会在多久实现,在协同发展两周年之际,三地之间分工逐渐明确,而时间会将这个值得期待的愿景一点点展开。

责任编辑:李继业(Q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