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再提“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 ,并通过官方媒体回应坊间流传的所谓“养老保险缴满15年后再缴不划算”的说法。人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是与缴费多少挂钩,“不管对哪类参保人员,多缴养老保险费都是划算的”。而15年只是判断参保人员达到退休年龄后,能否按月领取养老金的条件。
“有些年轻人觉得,养老这件事,对自己来说很遥远,有钱不如干别的,不用那么早参保缴费。有些已经参保的中年人觉得,已经缴满15年了,再缴下去并不划算。”人社部有关负责人称,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事实上并不“划算”。
原因在于,“我国正在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该负责人解释,退休时领的养老金数额,与其缴费年限长短、缴费水平高低相关,“缴得多、缴得长,领的养老金水平自然高”。而缴满15年只是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准入资格”。
由于目前中国养老保险的费率高、待遇低,其“性价比低”的争议一直存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曾说,中国在养老金制度并轨后,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与职工个人合计缴纳工资的28%的比例,在全世界位列前15位左右。
但是,中国职工养老金的替代率(养老金占工资的比率),却低于国际最低标准。根据中国社科院的数据,2002年养老金替代率接近75%,但到三年后,替代率已降至不到58%,此后更一直下降,到2011年仅为50.3%。而世界银行组织认为,要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养老替代率不能低于70%;国际劳工组织则提出,养老金替代率最低标准应为55%。
因此,有不少职工决定,在缴满15年、获得养老金领取资格后不再缴费,认为继续缴费不“划算”。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5》披露,2014年全国企业部门缴费人数占参保职工人数比例最低的海南省,其缴费比例仅为59.52%,相当于每5个参保职工中,只有不到3个人在缴费。此外,北京、广州等地的缴费比例也不到七成。
那么,究竟是缴满15年就停的性价比更高、还是“多缴长缴”更划算?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原教授庹国柱认为,就目前的制度设计来看,确实是“多缴长缴”更划算,但其激励机制仍可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例如,可以考虑为统筹账户设立领取年限,在领取年限未到时,将剩余资金同个人账户一起用于继承。
激励制度仍待完善 专家建议可研究继承制
目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包括两大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人社部以此为例称,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是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这部分是由企业缴费,称为“统筹账户”。
而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则由职工个人缴费,退休后的领取金额,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相应的计发月数。职工退休后,这一部分资金全部由参保人领取或其亲属继承。
人社部称,由此可见,参保人员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与个人缴费年限和缴费额息息相关,“个人缴费时间越长、缴费越多,养老金水平就越高”。
对此分析,庹国柱表示肯定。“缴费年限长,缴的钱多,但多缴的个人账户也在增加,个人账户全是你的,谁吃亏了?”他对财新记者说,在个人账户增加的同时,多缴一年,基础养老金也会多1%,相当于个人又能从统筹账户的“大锅”里多“舀”出来一点。
但多“舀”出来的资金真的可以抵消多缴费的压力吗?对此,郑秉文认为,实际上中国养老保险“多缴多得”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他说,“目前,我国养老表现出缴费与权益脱节问题凸显,制度设计复杂,参保人不知道现在缴费到退休时能拿回多少”,因此,养老金参保缴费情况并不乐观。
而庹国柱则认为,目前的问题在于:养老保险的设计是以平均寿命为基准的,这样一来,看上去超过平均寿命的人就“占了便宜”,而未达平均寿命的人就会“吃亏”。
在当初设计制度时,寿命差异问题可能没有被充分考虑,只在个人账户部分体现出了这一原理,而统筹账户部分则没有体现,现在应该予以完善。
他建议,具体而言,可以给统筹账户设定一个最低领取年限;未达最低领取年限的人,也可以从统筹账户中适当拿出一部分资金,像个人账户一样可继承。
庹国柱说,之所以设计养老保险制度,就是因为老百姓未必都能通过自己投资、储蓄等方式安排养老;做不到,这才需要设计社会保障制度。而“养老保险的激励制度设计也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制度”,只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改进。
财政吃紧 多省养老保险入不敷出
近年来,养老保险出现“缺口”的问题备受关注。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4年全国31个省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年结余(不含财政补助等)出现了1226亿元的赤字,仅有8个省份的当年结余为正数,东北三省和华北地区“入不敷出”的情况尤为突出。
但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在2月21日举办的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养老保险分论坛上表示,政府补助是法定的基金筹资来源,政府可以在每年做财政预算时,根据基金当期的征缴情况和支付情况安排预算资金,确保养老金的发放。
“必须明确财政,或者说政府在居民养老保险中的定位和责任。”金维刚说,目前居民缴费很少,财政如果不能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养老金将很难起到城乡老年人生活保障的作用。金维刚认为,作为政府主办的社会保险金,政府的责任责无旁贷。
但当天与会的人社部农村社会保险司司长刘从龙则表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仍处于一个打基础的阶段,财政投入确实非常必要。但同时也希望老百姓“能够理解”,近来年国家财政吃紧,“花钱的地方很多,同时又在减税”。
刘从龙说,目前国家财政支持共1.5亿人的养老金,这些人都是低收入甚至没有收入的人群,财政的投入不到1000亿元。他坦言,在制度建立初期,个人账户的积累很少,但老百姓对提高待遇是有期待的。
“我们现在是从无到有了,将来肯定会从有到好,将来逐步提高。”刘从龙表示,目前人社部正与财政部积极协商,未来将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
此外,刘从龙还表示,“城乡居民保险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从收了多少钱,就要发多少钱来看。”他说,农民为国家作出过很大的贡献,社会保障政策也应该向低收入人群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