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反转剧带来的舆论喧嚣 何以造成病毒式传播?

2016-02-25 10:47 杭州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上海女”反转剧带来的舆论喧嚣

网帖:一石激起千层浪

2月6日19时28分,有网友在篱笆网发了一篇名为《有点想分手了……》的网帖,网帖称自己是“上海女孩”,春节前去“男朋友”家乡江西过年,被第一顿饭“吓一跳”而逃离江西。

该网帖春节期间转发不断,从线上到线下,引发了包括网民、自媒体,以及传统媒体在内的全民热议;从中国农村问题、地域歧视到青年婚恋观,引发话题不断。据江西省委宣传部的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该帖文及其衍生出的话题、文章在各个媒体平台的点击量达到1.1亿次。

在此期间,虽说有部分媒体和网友质疑网帖的真实性,从照片、订火车票、返程时间等诸多细节推断该帖存在虚假性,但几乎被淹没在舆论狂欢的喧嚣之中。

证伪:剧情反转引发讨论

21日,剧情出现反转。江西省网络部门调查发现,“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发帖者“想说又说不出口”并非上海人,而是上海周边某省的一位有夫之妇徐某某,春节前夕与丈夫吵架,不愿去丈夫老家过年而独自留守家中,于是发帖宣泄情绪。而之后在网上自称“江西男友”回应的网友“风的世界伊不懂”,和徐某某素不相识。

虽说网帖内容已被证伪,但网络之上关于“真假”“是非”的讨论却不绝于耳。

一些网友表示,这场闹剧确实折射出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心态,只要其反映出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是真实的,“上海女”是否存在已经不重要;但也有网友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正是一个又一个的虚假信息在固化着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以为世界原本就是这样;还有网友指出,以网络为平台的新传播媒介上,发表言论同现实生活行为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一致的,网络是自由的,但不意味着网络行为是免责的。

反思:何以造成病毒式传播?

去年以来,全国各种不雅视频在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病毒式”传播,引发舆论持续关注和强烈谴责。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崔保国说,网络、手机等便捷通信手段,使传言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因而也来得更加迅猛,从而成为社会生活中一只“看不见的手”。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信凌介绍,第一,发言主体“开放性”与“隐蔽性”共存,难以获知舆论主体的真实身份和真实意图。第二,话题切中公众“痛点”,与公众利益相关度越高,就越能引起注意和讨论。第三,部分媒体“姑妄听之,姑妄信之”的态度推波助澜,使得舆论向非理性化的方向滑坡,扩大事态后果。

专家:传言怎能姑妄听信?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主任颜三忠认为,网络从来不是法外之地,虚假内容的发布,突破的是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轻则侵犯个体权利,重则造成恐慌,我国刑法、“两高”有关司法解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都对惩治网络谣言作出了相关规定。

专家指出,危机来临时,百姓最希望尽快听到权威、专业的声音。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应与时俱进地应对“传言危机”,积极回应,澄清引导,不能失语,不能让传言广泛流传。

责任编辑:李继业(Q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