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隐瞒离异 让孩子“伤更深”

2016-02-23 19:31 福州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案例:

11岁的小泽上小学五年级,在班上成绩不错。但最近他的情绪很糟,经常说肚子不舒服,不想吃饭,整个人无精打采,连着几天没有完成作业。小泽变成这样,老师同学都觉得很意外,妈妈也赶紧带着他到医院去做全面的检查,结果却都正常。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小泽的心里藏着一个秘密。他偶然间听到了父母的对话,知道爸爸妈妈虽然都住在家里,但实际上已经离婚了。小泽非常难过,他压抑着巨大的痛苦,哭着道出心声:“我觉得这个世界很假,爸爸妈妈很虚伪。”他觉得自己成了世界上最孤单的孩子。

分析与建议:

张碧榕咨询师认为,很多离异的父母以为表面上维持一家人的假相是为了孩子好,其实未必。父母知道离婚会对孩子带来心理阴影,所以选择继续生活在一起。这是一个艰难的、动机良善的选择,但却无法回避家庭功能的失调。

如果年幼一些的儿童会有自我中心的错觉,认为自己是离婚的主要原因,从而产生负罪感。像小泽这样的孩子正处于童年向少年的过渡期,感知判断能力很敏锐,但情感发展尚未成熟,当他从生活细节中获悉父母假和谐、实离婚的事实后,感到家庭生活充满了欺骗,内心激起愤怒,要么以叛逆表达要么极力控制,又可能因为害怕更大的丧失而恐惧。另外,父母的闪烁其辞、心不在焉,让他感到与父母之间有了很大的隔阂,自己成了多余的人,对父母失去信任,体验到重大的丧失感。

人的身心是一体的,强烈的自责、愤怒、恐惧、抑郁情绪使他消沉沮丧,甚至影响了他的生理功能,通过躯体不适表达感受,希望引起父母的共同关注,这是他在无意识中试图用自己的痛苦来挽救父母的婚姻。这个孩子为家庭问题承担着的焦虑已远远超过父母。他的显著变化表明与父母婚姻状态有关。

爱可以培养,但是假装不出来。长期维持糟糕的婚姻,让孩子生活在一个高度冲突、冷漠忽视的家庭里,往往比离婚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伤害更大。

通常在离婚的前后,父母因为过于专注自己的需要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会对儿童产生强大的内在压力。张碧榕认为,为了尽可能减小离婚对孩子产生愤怒、丧失、负罪、恐惧的情感冲击,在离婚前后父母不可忽视孩子的自我意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准备:

第一,父母改变对离婚的观念,尊重孩子的知情权。我们常常把离婚说成是婚姻“破裂”、感情“失败”。实际上婚姻解体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社会观念中觉得离婚是一个不能言说的失败与耻辱,孩子也会这样认同。孩子是家庭的一员,父母不可以隐瞒婚姻难以为继的基本事实,有责任对孩子有所交待和安抚,解除孩子内心的不安及耻辱感。比如:“爸爸妈妈将要离婚。离婚不是你的原因,只是我们无法生活在一起。”

第二,帮助孩子正确理解离婚一事,给予孩子情绪上的安全感。父母离异前,孩子不能承受的最主要的是归属感受到了威胁。因此,父母双方可共同向孩子承诺爱不会改变。例如:“你是我们两个人的共同结晶,我们依然会继续爱你,你也要继续爱爸爸妈妈。”

第三,避免将孩子夹在中间,造成孩子的“忠诚冲突”。父母之间的抱怨诋毁会让孩子感到被撕扯折磨,导致不忠的感觉和负罪感。因此不应让孩子看见或偷听到争吵或在孩子面前推诿指责对方。教会孩子说:“你自己跟妈妈(爸爸)说。”让孩子从父母的冲突当中脱离出来。

第四,共同帮助孩子适应新的亲子关系结构。离婚会导致家庭结构产生变化,父母双方应该参与到互相合作、支持性的共同养育中去。首先,保持亲子沟通的顺畅。可以在咨询师介入下举办“家庭聚会”,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父母要离婚,互相原谅对方,使彼此的敌意责备转化为友好的离婚,以促进家庭结构变化的顺利过渡,这样孩子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心可以免受伤害。其次,应制定一个孩子与父母双方保持沟通的日程安排,如父母探访计划等,让孩子认识到烦躁不安只是暂时的,接受与适应新的情境是可以实现的。

张碧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沙盘游戏治疗师、福建省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会员

责任编辑:宗晓丽(QF0010)  作者:刘玉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