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探测引力波的“科技男神”吴岳良 学霸人生不解释

2016-02-21 13:25 扬子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探测引力波的“科技男神”吴岳良 生在宜兴小山村,从小就爱拆装东西

2月17日,中国科学院对外公布我国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按照其中一个方案,我国在2033年前后,将发射三颗卫星组成的引力波探测星组,而这一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之一,便是宜兴走出的中科院院士吴岳良。这位45岁就成为江苏最年轻中科院院士的高才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本报记者带您去吴院士的老家一探究竟。

强悍的动手能力

儿时拆闹钟,拆了装,装了拆

1962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吴岳良就出生在宜兴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太华,他在那里度过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求学生涯,从太华山的茅草窠里成长为一棵参天的毛竹。

吴岳良的父亲吴友初早些年一直在地质队工作,走南闯北见识广,经常会带着吴岳良搞一些小发明。在父亲的影响下,童年的吴岳良顽皮好动,和山里的孩子一样,转铁环,抽李逗,打水枪,掏鸟窝,蹦白果,弹山丘子……山里娃玩过的东西,他都玩过,尤其是爱搞小发明。他把家里唯一的闹钟(当时算贵重物品)装了拆,拆了装。看到村上有修锁、修电筒的人经过,他会跟着看,回家自己修。

有一次,吴岳良在山上抓到了一条蛇,剥下蛇皮,找来竹筒,开始别人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等做好了,居然是一把二胡。吴岳良的母亲猜想,可能当时村上有算命先生拉着二胡经过,他就模仿着做了一把。

学霸人生不解释

休学3学期,16岁考上南大

小时候的吴岳良,什么事情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四五岁时,他问母亲:“时间是谁确定的,年初一有没有人会记错呢?”初中时,他问物理老师:“时间的起源在哪里?时间有没有尽头?”或许正是童年对时间的那份最朴素的好奇和思考,成了他日后探索宇宙天体演变的起点。

风湿性关节炎曾经一直伴随着吴岳良度过了从小学到高中的9年求学生涯,其中有3个学期被迫休学。令人惊讶的是,吴岳良并没有因此而留过一级。1978年高考,年仅16岁的他,以高考高分和全县最高的物理成绩,考取了南京大学。

大学期间,父亲几次去南京看吴岳良,每次都是在阅览室才找到。有两次,早就过了晚饭时间,吴岳良还饿着肚子在阅览室里看书呢。

学成毅然归国

45岁就荣膺中科院院士

1992年,吴岳良在德国美茵次大学担任研究人员期间,安排父母在德国住了3个月。其间,母亲心疼儿子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其实,在国外的十年中,吴岳良每天睡眠时间不足五个小时。

1996年12月,吴岳良放弃了美国多所大学以高薪提供的职位,毅然回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96年,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1998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纳入“中科院百人计划”,2003年被中组部等六个部委授予“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5年“电荷-宇称对称性破坏和夸克-轻子味物理的理论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3月,担任了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同年12月,年仅45岁的吴岳良获得了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称号——科学院院士,成为江苏最年轻的院士。

乡情

回家抡锄头挖笋一气呵成

2007年的大年三十,吴岳良带着妻子女儿,回到阔别11年的太华老家。这一年的大年三十,吴岳良在镇上的饭店度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100多位亲戚朋友闻讯而来,都想沾沾院士的“灵气”。孩子们围着吴岳良提出各种问题,“怎样才能学好数理化?”“嫦娥一号是怎样飞上天的?”“北京奥运会运用了哪些新科技?”吴岳良干脆就地“开课”。于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一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给一群孩子上课。

同年4月,吴岳良回家乡太华拜访老师亲友,暮色四合,竹海苍茫青翠的太华山村,满山都是破土而出的春笋,生机勃发。吴岳良拿着一把山锄在山上挖笋。锄头顺着一棵笋挖下去,清脆的撞击声一下一下,很有韵律地回响在寂静的山谷。很快,一棵鲜嫩的春笋毫发未损地从土里被挖了出来,吴岳良又把土回填踩实。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俨然一个熟练的山农。吴岳良说,自己八岁就开始上山砍柴,挖笋,山下有个池塘,砍完柴就会跳下去游泳。几十年过去了,他对这片洒遍自己汗水的山林依然十分熟悉,有时候做梦还能做到这些场景。

多国涉及引力波观测

引力波观测是科学界的热门领域。目前全球有多个已投入使用或正在建设中的观测设施,除了率先发现引力波的美国两个liGO设施外,还有欧洲的VIRGO和日本的KAGRA等。中国也有相关的天琴计划和太极计划等。印度内阁近日也“原则上”同意建引力波观测台。

通讯员姚勇军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季娜娜

责任编辑:李继业(Q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