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调必涨” 新华社发 徐骏 作
门票车票保险捆绑销售;学生票只在暑假销售;全价票40元半价票变30元;几个景点打包销售……国家发改委近期在全国200余家景区检查门票时,发现一些景区存在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捆绑销售和不合理联票等乱象。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景区“门票依赖症”突出,门票收入支出混乱,地方政府在门票收入中既是获益者,又当监督者,使门票价格调整缺乏足够监管,致使门票陷入“解禁必涨”的怪圈。
景区盈利多数仍靠卖门票。大多数景区未来盈利增长预期均指向门票,多数5A级景区门票收入占比超过40%,其中最高的超过80%。
门票收入成地方“提款机”。记者从峨眉山旅游公司公布数据中发现,景区游山门票收入在扣除相关税费等成本后的50%需支付给峨眉山管委会,仅2015年上半年,峨眉山旅游公司的1.8亿多元游山门票中,要支付给管委会的分成款就超过7000万元,此外还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和风景区专项资金两项共计超过900万元。
产权不明收支太“任性”。发改委此次检查发现,游客参观浙江杭州灵隐寺需要购买两次门票,只因去灵隐寺需要先经过飞来峰景区,而飞来峰和灵隐寺分别属于市政园林部门和宗教团体,财政关系不同,无法合并售票。
专家介绍,由于目前国内尚未有专门就门票收入使用范围进行约定的法规性文件,因此,国家有关部门有必要下定决心,建立现阶段适用的门票价格生成机制、收支管理规范。
(据新华社合肥2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