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期内地对港出口存在虚假贸易的质疑声,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两地统计口径不同、汇率折算率不同以及季节性因素等都是影响两地贸易数据出现较大差异的原因。
海关总署1月数据显示,2015年12月内地对香港出口额为460亿美元,而香港方面公布的数据则是237亿美元,两者间存在200多亿美元的差额。有分析认为,这不仅仅意味着季节性因素在发挥作用,同样也反映了以套利为目的的虚假贸易正在逐步上升。
对此,沈丹阳表示,目前还不能轻易下结论就认为是虚假贸易在上升。他表示,经初步分析,导致两地数据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两地统计口径不同,内地出口数据长期高于香港进口数据。“十几年来,内地统计的出口额都高于香港统计的进口额,差额最高时达到过250亿美元。”沈丹阳说。
具体分析来看,内地出口至香港的转运货物,主要包括集成电路、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是在内地生产后先出口至香港分拨中心,再转运全球。但香港方面将之视为转运业务,并不纳入进口统计。相对应地,中国香港对原产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经内地组配后出口香港的货物同样不会纳入内地进口统计。
除了统计口径不同之外,两地汇率的折算标准也不一致。据悉,两地贸易多以人民币和港元作为结算货币,在折算成美元时,内地以外汇局前一个月底发布的《统计用各种外币对美元折算率表》折算,而香港则以当月平均汇率折算。这样一来,一旦本月汇率发生较大波动时,两地美元统计数据就会产生一定差异。
“另外,我们可以发现,每年年底内地对港进出口都会出现较高翘尾因素,两地统计差额会高于平常月份。”沈丹阳说。在他看来,季节性集中出口也推高了内地对港出口增长。对此,沈丹阳解释称,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少企业年前集中出口、抢出口,以避免受春节后开工迟滞影响。2015年12月,内地不仅对香港出口较快增长,对欧盟、印度、韩国、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多个贸易伙伴出口都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