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生是找借口的专家——将不行动和错误的行为合理化——我们可以不断地抱怨父母、老板、伴侣、健康、经济状况以及不幸的境遇。找到自己被动或抱怨他人的原因,总比主动承认错误要容易得多。
其实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主动的人,主动为自己的生活带来积极的改变,我们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被誉为“自尊运动之父”,根据他的研究,责任感是健康的自我感觉的支柱。我们只有认可“不会有外力支援”这一事实,责任感才能被我们内在化。也就是说,不要去相信童话会变成真,只有当你了解到改变仅仅是你的个人责任时,你才能真正担起责任,并且发挥生命中的无限潜能,你的命运才真的可以由你自己做主。
幸运与不幸运的人是有差异的
机会经常来敲门,只是我们视而不见。只有紧紧地抓住机会,才能将它们的益处最大化,其实这才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同步性”即是如此。
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的理查德·怀斯曼教授曾经针对那些所谓“幸运的人”进行研究,其中包括自认为幸运的人和被认为幸运的人。他发现,所谓幸运和不幸的人当中,其实是存在个性差异的——他们的行为与思维模式不尽相同。
那些被认为幸运的人,大都拥有许多为自己创造好运的方法,包括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在幸运的人看来,大部分人眼中的“偶然”其实都是一次重要的机会。幸运的人不会等候运气的到来,他们会通过改变自己来创造好运,例如他们阅读报纸、参与活动,以及扩大他们的社交圈。这些改变都会增加他们发掘重要机会的可能性。
幸运的人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总是关注积极的方面。比如,如果他们被打劫了,他们会因自己没有受伤而感恩;在他们工作表现不佳时,他们会吸取失败的经验,并发现成长的可能性。通过这种解读方式,他们可以将他人眼中的“负面事件”转变为“积极”的事。而这种对过往事件的诠释,当然也会影响他们的未来。
信念通常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那些相信自己幸运的人往往真的更幸运。换句话说,清晰的自我意识和努力相结合,我们才可以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无论是被过去的不幸支配,还是想要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其实都在于我们每时每刻的选择。
有拖延症的人不会太幸福
故意放慢流程、将今天可以和需要完成的事无意识地延期,这些都是现代人很普遍的现象。不能忽视拖延症带来的代价,有研究指出,通常来说,喜欢拖延的人压力更大,其免疫系统更弱,睡眠质量较差。科学家发现,有拖延症的这类人,幸福感也会相对更低。
庆幸的是,有研究者已找到了帮助人们克服拖延的方法。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方法叫作“5分钟起飞法”。它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要求你无论是否愿意,都要强迫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开始”做那些被自己拖延的事情。
喜欢拖延的人往往相信自己只有在很想做一件事时,才能开始行动。事实并非如此,通常来说,完成任务的前提只需有个开端,一旦开始行动,我们往往能启动更多的行动。
也许我们处理那些不是特别有意义或并不快乐的事情时,例如做作业,要克服自己拖延的倾向便会更加困难。这时不妨重复“5分钟起飞法”两三次,直到把自己推动到“即刻行动”的状态。
举个例子,如果你很难养成运动的习惯,那么你要做的选择只能是:穿上球鞋,开始跑步。如果你有需要完成的项目,千万不要等待那个所谓的“好时机”。下定决心吧,现在就行动起来!
硬币永远有两面,只是你决定去看哪一面
有句非常著名的话:“Every coin has two sides.(每个硬币都有两面)”它的意思应该是: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性。但是,当硬币落地,用以示人的却只有一面。
每个人都有感到困惑的时候。我们或许很不情愿为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的老板工作,但由于我们需要那份工资,而且找工作也不容易,所以我们不得不继续工作下去;我们的亲密伴侣或许已经让我们感到冷漠、陌生、缺乏爱,但由于我们害怕孤独,所以一直走不出来……还有许多让我们感到困惑的因素。
在感到困惑的时候,我们更要走那条有选择的路,更要努力地找寻改变生活的新方法。选择的可能性总是有的,所以我们一定可以找到正确的方法,或多或少地改善自己的生活。请对“我别无选择”这种答案说:“不!”
当然,新的选择并不一定可以消除你的困惑或解决某些问题,但主动挖掘新选择的心态,却可以提升你找到解决方法的机会,并帮助你去发挥更大的潜力,让自己更成功、更幸福。
将工作看作使命的人更幸福
有一天,一个人走到工地旁边,问工人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工人说他在砌砖,第二个工人说他在建一堵墙,第三个工人说他在盖一座神圣的教堂。心理学家艾米·瑞斯尼斯基和简·达顿的研究指出,我们的思维模式,即我们的关注点,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己在工作中的体验。
瑞斯尼斯基和达顿在研究中还跟踪调查了一些医院的保洁人员,他们发现其中一组认为“工作就是打工”——仅仅为了挣点儿工资,没有更多意义;另一组却将工作看作一种“使命”,并在工作中充满了投入感和敬意。两组人的工作内容是一样的,但后者显然比其他保洁人员更幸福。他们甚至比一起工作的一些医生还要幸福,因为那些医生可能也未能发现自己工作的意义。
研究者在理发师、工程师以及餐厅员工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模式。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那些选择将工作看作使命的人相比将工作看作打工的人,过得更幸福,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较高。研究的结论是:“在最严格和最乏味的工作中,员工一样可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如今,许多企业都要求员工写述职报告,要求他们强调自己工作中的技术层面。然而,这样做,强化了将工作看作打工的概念。与其如此,为什么不让员工强调那些使他们感到有意义的事呢?换句话说,与其让员工写一份述职报告,不如让他们写一份“使命感报告”。 浮德 整理(节选自《过你想过的生活》 泰勒·本-沙哈尔 著,中信出版集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