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沙田镇福禄村莞草种植基地种植的莞草。
东莞市沙田镇福禄村莞草种植基地种植的莞草。
深读调查
有学者否定“莞草说”并主张“移民说”
东莞的名字从哪儿来?关于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争论不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因“莞香”而得名,也有人主张是从“莞草”而来。比如说东莞文史界泰斗杨宝霖就主张“莞草说”,“莞草说”也成为被多数人认同的观点。
近日,东莞市政府官方微信号推送了一部名为《莞草》的微纪录片,该片同样采用了“莞草说”,再次引发学界对东莞名字由来的关注。值得关注的是,东莞理工学院讲师黎诚尝试“另辟蹊径”,他否定了明清以来地方志中所主张的“莞草说”,提出了全新的“移民说”,东莞名字来源之争风云再起。
黎诚经过论证提出,在历史上山东曾经存在过一个“东莞”,东莞的名字和历史上中原地区的移民迁徙有关,东莞之名起源于历史上山东地区的“东莞郡”。
杨宝霖获悉“移民说”之后称,争论是一件好事,但他表示暂时不对该观点进行回应。黎诚说,“莞草说”所体现的城市形象和文化认同的视野比较狭窄,希望在展开讨论的时候,不要忽视与“移民说”相关的史料。
地名来历出现新声音
近日,东莞市政府官方微信号“莞香花开”推送了一部名为《莞草》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提到了东莞地名来历的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各界对东莞名字由来的热议。
“东莞”名字从哪儿来?这一问题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论。目前比较流行的有两种说法:一是莞草说,一是莞香说。其中,“莞香说”是近年来伴随着莞香文化的复兴出现的观点。
据了解,目前能查找到的较早主张“莞草说”的史料,是明朝(天顺)《东莞县志》的记载:“县名,莞草名,可以为席,邑在广州之东,海傍多产莞草,故名。”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屈大均也认可“莞草说”,认为“东莞人多以作莞席为业,县因以名,县在广州之东,故曰东莞,亦曰东官”。
记者了解到,由于屈大均在岭南近现代地方志、民俗学研究中的地位,当前学界和民间流传最广的依然是“莞草说”,东莞史学泰斗杨宝霖通过论证,明确主张“莞草说”,1987年《广东省东莞市地名志》也采用了“莞草说”。
在“莞草说”被多数人认可后,东莞名字来源之争仍然在持续,东莞理工学院讲师黎诚就尝试“另辟蹊径”。他近期发表了一篇名为《“东莞”地名来由考辨——基于文献史料的“移民说”探析》的论文,试图否定多年来处于主流地位的“莞草说”,提出东莞的名字和历史上中原地区的移民迁徙有关,东莞之名起源于历史上山东地区的“东莞郡”。
山东曾存在过“东莞”
黎诚根据史料提出,在距离今天的东莞千里之外的山东省,曾经存在过另外一个“东莞”。
黎诚认为,在今天山东省临沂市与日照市交界处的沂水、莒县一带,是华夏民族较早活动的区域之一。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封城阳共王之弟刘吉为“东莞侯”,成立了东莞县,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东莞”命名的行政建制。
据黎诚介绍,到了三国时期,魏国在上述地域设置了“东莞郡”,这是山东的“东莞”由“县”升级为“郡”的开始。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北魏政权恢复了该地区“琅玡郡”的名称,自此不再使用“东莞”这一名称,山东的“东莞”也逐渐被淡忘。
黎诚表示,山东的“东莞”是有据可查的,比如清代学者顾祖禹在其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就曾经谈及了山东的“东莞故城”。如今,在该地区还有“东莞镇”的中心镇建制,行政上属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管辖。黎诚说,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残迹”可以证明,在历史上山东也曾经存在过一个“东莞”。
东莞源于中原地区移民
黎诚提出,三国时期战争频仍,基于躲避战乱等原因,山东等人口密集的中原地区出现了人口迁移现象。公元257年,三国时期的吴国在今天的东莞一带开始设置“司盐都尉”,发展盐业生产,这是历史记载的对岭南地区进行的较早开发。
黎诚认为,三国时期在今天东莞附近地区开发盐业,和当时外来人口迁入有着联系,黎诚论证说,两晋更迭之际,“中原乱离,遗黎南渡”,中原地区的民众为了躲避战乱大规模向南迁移,当时的统治者颁布了“侨郡”措施,安置外来人口。黎诚认为,随着时间的迁移,原来北方地区的一些郡县名字被保留了下来,“北方地区的老地名,就有可能成为南方地区的新地名”。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331年,东晋政权“析置宝安县,又分南海郡置东官郡治焉”。黎诚认为,这是为了安置来自山东地区“东莞郡”的南渡移民,因此沿用了“东莞”这一名称。另外,《旧唐书》记载:“东莞,隋宝安县。至德二年九月,改为东莞郡,于岭外其为名也。”注释中也说:“取旧郡名也。”据此,黎诚认为“东莞”这一地名,是来自于“岭外”和“旧郡”,也就是山东的那个“东莞”。黎诚表示,这是他彻底否定“莞草说”的有力证据。
东莞名字由来“观点对对碰”
莞草说
正方:
杨宝霖:东莞名字来源于“莞草”
多年来杨宝霖一直主张“莞草说”,他曾系统论证了东莞名字来源于“莞草”的问题。早在2011年10月22日,杨宝霖以“东莞沿革”为题在莞城图书馆进行讲座,他引用了明(天顺)《东莞县志》卷一《沿革》中说法为证:“莞,草名,可以为席。邑在广州之东,海旁多产莞草,故名。”
71岁的张铁文是东莞莞城人,从事本地民俗研究三十多年,他通过考证认为东莞是因为莞草而得名。张铁文认为,“莞”字东莞人称之为“咸草”,东莞的名字来源于在广州的东面生产咸草的地方,因此称为“东莞”。
反方:
黎诚:由特产“莞席”而得名的可能性较小
黎诚表示,《诗经》有“上莞下簟,乃安斯寝”的名句,“莞”就是“蒲席”的意思。他认为织造莞草席的手工业应该在中原地区比较发达,而在当时仍属于荒蛮之地的岭南地区,拥有发达的织席业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由特产“莞席”而得名的可能性较小。
他表示,“莞草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解答山东的“东莞郡”,同时“莞草说”所体现的城市形象和文化认同的视野比较狭窄,不能忽视与历史上发生的“移民”相关的史料。
莞香说
正方:
莞香是东莞的一张文化名片
莞香是东莞的一张文化名片。早在明清时代,东莞的寮步香市就有着广泛的影响。东莞市长袁宝成曾说,莞香树是东莞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值得自豪的一种植物,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今已具备了复兴莞香文化产业的基础条件。近年来,随着莞香文化逐步复兴,一些人认为东莞是因莞香而得名。
反方:
杨宝霖:莞香其实并非东莞特有
年届80岁的杨宝霖被称为“东莞文史泰斗”,数十年来致力于东莞的文史和民族民间文化搜集、整理和研究,他认为“莞香说”是一个错误观点。
他表示,莞香其实并非东莞特有,而是因为东莞人知道怎么采香,因此东莞的香比较出名。莞香是因为东莞得名,而不是东莞由莞香而来。
移民说
正方:
黎诚:证明了东莞是一个移民城市
黎诚极力主张“移民说”,他表示“移民说”之所以鲜有人关注,是因为经历了世代客居他乡的生活,这些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后代,逐渐本地化并认同岭南地区的生活,他们深信自己是本乡本土的“岭南”人氏,以至于忘记了“东莞”这个地名的来由。
黎诚说,“移民说”证明了东莞是一个移民城市,加强了东莞历史文化的根源就在山东那一带,这可以使对东莞的历史文化研究不再局限于岭南一隅,而是放开视角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联结起来。
反方:
暂时不作回答
黎诚的“移民说”还属于新的尝试,记者曾联系主张“莞草说”的杨宝霖,他表示争论是一件好事情,表示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最终回应称暂时不作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