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美食节目火爆的背后 菜谱看得懂味道说不清

2016-01-31 16:13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菜谱看得懂 味道说不清

《中国味道·寻找传家菜》前段时间挺热闹,各路“厨神”纷纷出马,拿出自己的看家绝活。不少观众不服:电视看了,操作也看了,这菜我也能做出来!

造型好仿,味道像了可是不易。以往看菜谱,配料表上,尤其是作料那段,经常会出现“适量”、“少许”、“若干”等字样,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特别是图都没有的菜谱,实操起来全凭想象,只能一边做一边拿着小勺品尝。如此菜谱,真正做到了以“菜”为主,殊不知这些不明所以的作料,决定着整道菜的味道。

电视美食节目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作料用量的问题,全用小勺衡量,看得清楚明白,实操起来就有了几分把握。但油温、火候的掌握,对食材的处理,绝非一日之功,同样左右菜的味道,这是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的事情。每每至此,权且可以这样安慰自己:“我又不能穿越到电视里头,拿筷子尝味道,能照猫画虎做出来,吃着不错就可以了。”

如此看来,电视节目和书一样,都看得见、摸不着,真想踏踏实实学明白一道菜,还得师傅带徒弟那种方式,手把手来教。面对面教学还有一种好处,就是在不经意间学到人家习以为常、自己不曾留意的窍门。比如做油泼辣子,很多人会呛得到处是烟,经常搞得一半生一半熟,大厨做的时候是先用香油和开,然后用炸过葱姜的热油浇在上头,既没有烟、味道又好。

要不您立志做大厨,要不您是资深老饕爱烹调,否则更多时候,人们对于味道的理解,以及掌握的做饭手艺,还是来自于家庭。记得陆文夫的《姑苏菜艺》说:“其实,一般的苏州人并不经常上饭店,除非是去吃喜酒,陪宾客什么的。苏州人的日常饮食和饭店里的菜有同有异,另成体系,即所谓的苏州家常菜。饭店里的菜也是千百年间在家常菜的基础上提高、发展而定型的。”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家常菜是所有菜的根基;其二,一般人家还是以家常菜为主,没人愿意拿饭馆当家,何况肚子也受不了。

甭管是看菜谱、还是看电视,偶尔学道菜,给生活添点乐子挺不错,但若老拿着菜谱当“最高指示”,那就太累了,不如自己琢磨去。手边有什么材料,就做什么菜,临场随机应变,往往能有出人意料的发现。话说中国的第九大菜系“食堂菜”,就是有啥做啥的“典型失败案例”:玉米炒葡萄、哈密瓜炒苦瓜、油炸芒果、西红柿炒菠萝……基本上是剩什么水果就往里放什么,味道如何,一想便知。

责任编辑:李继业(Q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