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食品里为何能盛开罂粟花?

2016-01-22 10:06 金陵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近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组织开展打击食品违法添加执法行动中,发现35家餐饮服务单位经营的食品中含有罂粟碱、吗啡、可待因、那可丁、蒂巴因等罂粟壳成分,存在涉嫌违法添加行为。

虽然总局通报的只是35家涉事企业,从数量上来说,不算太多,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其一,这批被通报的餐饮违法行为,既有小摊点,也有大饭店。这说明,使用违禁物品的餐饮行为已经很是广泛;其二,有缤纷零食也有餐桌主食,当这种违禁品成为很多食品同时使用的添加物时,问题是严重的;其三,在一些传统小吃添加罂粟壳这样的东西很常见,而那些包装类的食品里竟然也开始添加了,这是何等可怕?

在通报的这35家单位里,有一部分已经被提起公诉,有一部分还在侦查。毫无疑问的是,等待他们的都将是严厉的处罚。这样的查处,对于“食品里的罂粟花”来说,就犹如是“摘花”,可仅仅“摘了花”是不够的,监管部门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连根拔起?

在食品里掺罂粟壳类的添加物,说白了还是受到了利益的引诱。不将企业的违法利益之根拔掉,就很难终结这种现象。这就是要做到查处毫不留情,毫不手软,绝不允许“下不为例”。另外,很多时候,一些企业添加罂粟壳这些违禁物品,是为了向消费者献媚。比如有些食物,许多人知道可能里面放了罂粟壳,但图的就是那个味道,这其实变相纵容了商家,反过来害了自己。

当罂粟壳这样的东西在街头小店,在网络上可以随便买到的时候,说明在流通中它已经失去了约束。由于加大了打击力度,以往农村个别人种罂粟的情况基本上没有了,那就该追究这些罂粟壳是从哪里来的,这背后是否有很长的违法链条。食品部门、公安部门,显然需要联手,从食品企业一级级往上家找。

罂粟在我们吃的食物里盛开,社会一定要对此零容忍。

终结舌尖上的“毒”,除了摘花,更要连根拔起。

责任编辑:宗晓丽(QF0010)  作者: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