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李宁公司发布公告称,预期2015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亏将大致持平,公司在2015年将实现扭亏为盈,这是李宁连续三年亏损后首度盈利预喜。不仅是李宁,随着政策利好、国内体育环境火热,国产运动品牌业绩纷纷回暖,但还不能就此庆幸好日子要来了,前有阿迪耐克等国际品牌,后有迪卡侬等专业运动超市,国产运动品牌仍面临巨大挑战。
连续三年亏损后李宁首次盈利预喜
李宁方面称,2015年能够实现扭亏为盈,这主要得益于将旗下红双喜品牌10%股权出售所得的净收益以及集团通过提高直营店铺销售和盈利能力、加强和渠道合作伙伴的长期合作关系和拓展电商业务使毛利增加和开支比率下降。去年10月,李宁集团向执行主席李宁持股66.5%公司非凡出售经营羽毛球制造及销售商红双喜10%股权,作价约1.25亿元,李宁预期出售收益净额超过约2亿元。
这是李宁公司自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亏损后首次盈利预喜。2010年李宁宣布转型,但之后却陷入了困境,2012年公司订单下滑、股价大跌,业绩遭遇重创,为公司服务20年的张志勇卸任行政总裁,之后第二大股东派出的CEO金珍君也未能扭转局面。
去年初李宁本人重新全面掌管公司,期间李宁在电商、互联网+方面动作频频,将电商渠道销售占比目标从2014年的5%提升至2015年的25-30%,“双11”销售强劲,位列体育用品品类第三位。先与小米合作推出智能跑鞋,并开发智能足球和智能羽毛球拍,后又与京东达成合作,京东将为其提供从产品到门店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并推进其O2O战略。李宁执掌下的公司业绩逐渐回暖。
体育环境火热带动品牌业绩回暖
事实上,业绩回暖的运动品牌不仅是李宁。安踏方面也表示,在经历两年的业绩爬坡期之后,公司业绩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安踏体育用品公司总裁郑捷此前也曾谈到,安踏实现2015年营业额破百亿的目标。特步此前公布的三季报也显示,第三季度平均同店销售表现录得高单位数增长,2016年第二季的订货会订单金额按年升10%。
运动鞋服板块延续增长趋势。361度2016第一季和第二季订货额增速均为15%,第三季订货额实现高单位数增长,连续八个季度实现增长,增长主要源于鞋履产品,尤其是跑鞋、综训及户外等功能性品类。匹克体育2016年前三季度订货额均同比增10%-20%,延续稳健增长的态势。
券商的报告分析,李宁、安踏、匹克等国内体育品牌发展势头的向好,与国内体育环境的火热密切相关,“在经历了2011年底至2013年的行业底部调整期后,伴随着大众体育和健身运动的爆发,行业拐点已经出现,重回快速发展通道。”
2014年10月,国务院计划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预测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中金公司的研报中就表示,我国体育装备行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看好大众喜好及普及率将会显著提高的日常健身项目所涉及的运动装备。
国产品牌难逃外来和尚双面夹击
即便形势向好,但也很难说国内运动品牌的好日子就此到来,甚至可以“危言耸听”地认为国产运动品牌的危机并没有完全过去。国内体育用品市场的巨大蛋糕,吸引的不仅是国产运动品牌,各大国际品牌也早就瞄准了目标,而且表现出更为强悍的风格。
阿迪达斯早在2010年就启动“通往2015之路”战略,目标2015年销售额较2010年增长45%-50%,据其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其大中华区去年实现20亿欧元纯收入目标,“通往2015之路”计划已经完成,并制订了下一个五年“立新”计划,在足球、跑步、女子、儿童及运动经典系列等五大驱动领域发力,目标到2020成为大中华区“最佳运动品牌”。耐克则签约国足,请乔丹来中国站台,加紧在中国扩张,2015年耐克大中华区的收入达到30.67亿美元,较2010年的17.42亿美元也有大幅增长。
国产品牌与耐克阿迪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不仅营销手段陈旧,产品设计和科技含量也有明显差距,因此目前高端体育产品的市场已经被以耐克阿迪为首的外国品牌占尽,国内品牌只能以中低端市场为主。但在这一领域,国产品牌也逐渐遭遇来自定位中低端市场的专业运动超市的挑战,其中典型代表就是迪卡侬,目前迪卡侬几乎已经完成了中国一二线城市的覆盖,开始向三四线渗透,按其规划2015年在中国市场门店数量达到150家,迪卡侬还在进一步扩大进驻城市的数量。不仅是迪卡侬,国外同类品牌sportmaster也开始进军中国市场,它们势必会挤压到国产运动品牌的部分空间。南方日报记者 钱玮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