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年年有年关请小心

2016-01-12 14:27 南方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诈骗年年有年关请小心

年底将至,各类电信诈骗案件处于高发期。近年来,随着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使用,利用手机短信、电话及网络等通信手段实施的电信诈骗犯罪活动十分突出,犯罪分子的诈骗伎俩不断翻新。市民一旦陷入这些诈骗陷阱,极易造成经济损失。这些电信诈骗犯罪包括哪些种类?有怎样的特点?又该如何进行防范呢?近期,记者联合清远警方搜集了近期电信诈骗案的典型案例,并给出专业意见,提醒广大市民年底怎样防范各类电信诈骗。

警方提醒,接到陌生短信、电话或微信、QQ消息等电信诈骗时,不要惊慌,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意识,坚持做到“三不一要”。即不轻易相信,不随便透露个人(银行卡、密码等)信息,不随意转账;一旦发现诈骗短信及电话时,要及时报警,并告知亲友,共同防范此类诈骗案件。

花样1.利用微信、QQ等 网络冒充亲友诈骗

2014年8月,李某在登陆QQ时,收到了远在国外留学女儿的QQ消息:“爸爸,我们学校刘教授因为携带大量现金乘坐飞机回国未能通过安检,刘教授将现金5万英镑交给了我暂时保存。现在,刘教授在国内急需用钱,你先将49万转账到刘教授的银行账户上吧!我的手机刚才摔坏了,修好了再打电话给您。”李某没有多想,立即到银行将钱转了过去。随后,李某联系上了女儿,方得知女儿的QQ号几天前已经被盗了。

防骗提醒:这种诈骗方式主要是利用现代通讯方式诈骗,因此,当网络工具上的“亲人朋友”要求划款汇钱时,一定要确认对方的身份,防止不法分子盗用亲友的网络身份信息实施诈骗。

花样2.冒充银行客服 发短信进行诈骗

2014年9月,事主张女士手机收到一条短信,称其银行卡账号转出1980元,如有疑问请及时与工作人员联系,并提供了电话。张女士怀疑自己的银行卡被盗刷,便立即与短信中提供的电话联系。对方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并告知张女士的个人信息已被泄露,其银行资金非常不安全,需要马上转移卡内现金。于是,张女士按照对方的提示,在柜员机上进行操作,将卡内的三万多元转到对方提供的安全账户上,后发现被骗。

防骗提醒;该类诈骗是不法分子以伪基站形式冒充银行客服发送短信,当受害者相信后,联系短信中所谓的“客服”后,不法分子再扮演客服以各种名义让受害者转移资金,达到诈骗的目的。市民若收到类似短信,可以到银行柜台查询,或者打官方客服咨询,切莫相信短信中的内容。

花样3.冒充客服发送 “钓鱼网站”信息

2015年1月30日,事主莫先生收到信息:“尊敬的用户:您积分可以兑换216.8元现金!即日将过期,请登录移动商城wap10086.yusybo.com根据提示下载激活领取!”莫先生按信息提示进入网站下载软件后,被人通过网上银行将其银行卡内的1万余元转走。

防骗提醒:这类诈骗也是犯罪分子利用伪基站冒充10086下发短信,极具迷惑性,让受害者放松警惕,且信息内的网址是钓鱼网站(网址和页面与正规网址类似),一旦受害者点击,再输入银行卡等信息,就会造成信息泄露,不法分子盗得信息后会将受害者卡内资金盗走。对此,市民千万不要点击短信内的钓鱼网站。

花样4.冒充执法部门 进行电话诈骗

2015年1月20日,一男子使用3360110的电话号码致电事主叶女士,自称为市公安局民警周阳,警号为001279,该男子在电话中称事主曾持身份证在建行开设储蓄卡,目前该卡被上海一杨姓男子使用,涉及洗黑钱,要求叶女士告知其银行卡号及密码,以保证帐户安全。事主十分警惕,立即致电110求证,发现该电话号码虽然是光明派出所电话,但是没有一名此警号的民警。叶女士才知道是诈骗。

防骗提醒:该类诈骗是犯罪分子利用改号软件,冒充执法部门的电话来实施诈骗,诈骗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市民转账汇钱。遇到该类诈骗,市民可以致电相关部门对外公布的官方电话,或者到执法部门亲自去核实,骗局就会不攻自破。市民在接到类似电话时都要多留个心眼。(记者/张俊 通讯员/清公宣)

责任编辑:张博(QF0005)  作者: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