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掉繁文缛节并非简化报销程序,而是设计出符合科研规律的管理模式,从而科学并严格地管理科研经费。
李克强总理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加快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砍掉繁文缛节,让科技人员把更多精力用到研究上。”如何管理好科研经费,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相关部门也花了不少心思,但现在的突出问题是,项目管理繁文缛节,科研人员必须为此花费时间和精力,反而影响了集中精力用于研究。
之所以如此严苛,是因为之前有过惨痛教训,很长时间以来,屡见贪污科研经费的案例报道:浙江大学教授陈某某,就因贪污945万余元于2014年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一个“知名环境领域专家”就这样毁了。但这种严苛带来了接下来的问题:一些真正亟须科研经费支持的,又未必能顺利申请到,不久前获得2016年“突破奖”的首位中国科学家王贻芳,大亚湾中微子大科学工程估算至少需要1.5亿元,但科研经费不过数百万元,王不得不一个一个“找支持”。即便是已经申请到经费的研究者,为了让科研经费报销合乎财务规范,每天陷于繁琐程序中,而最终结果是:只要花钱不出问题,只要花钱符合财务规定,出不出科研成果反倒没那么重要了,这显然陷入了本末倒置的科研怪圈。
严格管理肯定是没错的,科研工作者也是凡人,同样会因为受到诱惑而犯罪,怎么能既避免科研经费的贪腐,又发挥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关键的一点是要政策的制定者了解科研的性质,包括财务制度的制定者,不能对科研是绝对的外行,非此,就会陷入两难之中。
科研经费考核的重点应该是其研究成果,国家投入大量财力去搞科研,最后产出成果的效益如何,必须严格考核和管理,因此,经费的管理要围绕考核成果来进行,如此纲举才能目张。如果这一点没做到,仅仅是在项目完成后,通过单纯的财务制度考核,就可能会出现非但科研达不到预期,还会使国家大力气、大投入的科研领域变生出贪腐个案。
因此,砍掉繁文缛节并非简化报销程序,而是设计出符合科研规律的管理模式,从而科学并严格地管理科研经费。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