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啃”伤父母心

2016-01-09 15:08 今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啃老”,“啃”伤父母心

浙江杭州宋城景区为“啃老族”举办了一场“断奶仪式”,号召他们爱老敬老不“啃老”,“断奶”为长辈尽孝。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目前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以上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近年来,全国多地立法明确规定: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或者其他亲属要求老年人给予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表面上看,相关条例赋予了老年人向“啃老”说“不”的权利,不过,记者通过多日在重庆走访调查后发现,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故事一 “一个大小伙子,既不成家也不立业,劝也劝不动,骂也骂不走”

已经退休的吴大爷不久前走进了重庆市渝中区一家律师事务所,他向律师提出一个问题:我能起诉自己的儿子吗?

原来,吴大爷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起初还在网上发发简历,后来就索性当起了“宅男”,衣食住行则全得靠吴大爷老两口。老两口的退休金本就微薄,这下日子过得更是捉襟见肘。

“你出去找找工作,哪怕工资不高,也总比窝在家里强啊。”吴大爷忍不住劝儿子。谁知,儿子回复:“既然你生了我,就该养我。”在和儿子发生了多次争执之后,吴大爷想到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吴大爷的诉讼要求很简单,就是让儿子从家里搬出去,找个工作养活自己。”接待吴大爷的曹律师说起老人的遭遇时坦言,这是他从业多年来,接到的最特殊的一份诉状。

“一个大小伙子,既不成家也不立业,平时还要吃好的穿好的,我们老两口劝也劝不动,骂也骂不走,还要养着他。我现在不求他赡养我,起码他得先养活自己吧。”说起儿子,吴大爷气不打一处来。

曹律师感慨地说:“我也关注到江苏、山东、吉林、昆明等多个省市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中,明确了老年人有权拒绝年轻人‘啃老’的相关规定。从法律层面上讲,吴大爷的诉求可以得到支持。可是,和自己的亲生骨肉对簿公堂,于情于理都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故事二 “希望你保重身体,因为多活一年就多帮家里挣十几万元”

还有这样一群子女,他们利用“亲情牌”,打着关心父母的幌子,背后却打着“小算盘”。

在重庆渝北区某街道办,记者从工作人员口中听到这样一个案例——辖区有位96岁的徐大爷,退休前是重庆某银行的高管,退休后工资比较丰厚。

几天前,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听说徐大爷生病了,便上门去看望,正巧听到他的儿子在高声呵斥,责备老人擅自下床走动。后来,趁儿子出门,老人才告诉工作人员,他在家里经常被儿子这样呵斥,责怪他不好好照顾身体。

刚开始,徐大爷还以为儿子是在关心自己,直到有一次,儿子道出了实情:“希望你保重身体,因为你多活一年,就相当于帮家里多挣了十几万元钱。”

得知这一情况后,街道办的工作人员都很惊讶。“平时我们一直认为徐大爷的儿子很孝顺,没想到背后贪图的是老人的退休金。”工作人员说。

事后,当工作人员找到徐大爷的儿子进行沟通时,却被他一句话呛了回来:“我用自己父亲的钱,天经地义。”

一位长期从事工会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当下“啃老”出现了一些新形态,其中子女借赡养关心之名去“啃老”的现象变得较为突出。

故事三 “子女生活有难处,做父母的难道真能袖手旁观吗”

记者了解到,即便是法律条例规定老年人可以对子女“啃老”说“不”,但真正闹上法庭的少之又少。

当记者问吴大爷,是否真的愿意通过法律途径促使儿子不再“啃老”时,他一声叹息:“毕竟是自己的孩子,谁想真正地告他呢?就算他搬出去住,生活有难处,我们做父母的难道真能袖手旁观吗?”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记者见到了躺在病床上的吕先生。因为身患重病,他已经在医院住院治疗一段时间了。

“我倒不怕死,只是死了以后,孩子怎么办?”虽然病情严重,吕先生最担忧的却是自己的女儿。

原来,吕先生的女儿已经快30岁了,一直没有工作,就靠吕先生打工撑起这个家。当父亲病重住院,女儿既没有主动分担家庭重担,还依旧“啃老”。

“她很少来医院,即便是来,也是管她父亲要钱。”一旁的病友说起吕先生的女儿时,一个劲儿地摇头。

“我也知道自己这样惯着女儿不好,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吕先生郁闷地说。

走访中,记者发现,像吕先生这样被“啃老”又无可奈何的父母,并不占少数。他们尽管生活艰辛,但始终迈不过“亲情关”,无法对子女说“不”。

责任培养不能忽视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子女不会因为‘啃老’感到羞耻,究其深层次原因,很大一部分还是父母的不放手。”重庆社科院的李勇研究员对此分析说。

“亲情始终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割不断的纽带,很多父母觉得理应给予子女帮助,‘宁愿自己苦一点,也不愿意苦孩子’,这导致子女们错误地认为‘啃老’是理所当然的。”李勇说。另一方面,如今年轻人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当他们面临生活处境困难时,还是需要父母的帮助。

因此,虽然从法律条例上提供给了老年人说“不”的权利,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阻碍颇多。

如何才能终结“啃老”现象?重庆教育界人士提到,责任培养是家庭教育中不能忽视的环节。

“要想避免培养出‘啃老’的下一代,父母应该从小就让子女树立责任感,让他们明白,在家庭中不只是获取,还应该有付出。同时,要建立起劳动意识,让子女懂得靠一技之长去获得想要的生活,而不是不劳而获。”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导师冯敬这样说道。

同时,也有人士提出,家庭中出现了“啃老”子女,仅仅靠法律赋予拒绝的权利是不够的,还应该靠相关部门、专业机构、社区等多管齐下,帮助年轻人转变观念,提供实习实训、就业技能培训等机会,鼓励他们多参与社会劳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摘自《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作者:黄仕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