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年第一天,即是新版GMP认证大限。未通过认证的140家药企将面临退市危机,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2011年3月1日,新版GMP认证标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施行。根据规定,2016年1月1日前,以中药和中药饮片为代表的其他类别制药企业必须通过认证,不达标者一律停产。
据国家食药总局最新发布的《2015年全国收回药品GMP证书情况统计》,2015年全国共有140家药企144张GMP证书被收回。在中药饮片领域,全年收回82张,占比高达56.9%。此外,2014年还收回了20张,属于重灾区。
根据国家食药总局公布的信息,被收回GMP证书的制药企业中,大部分为中药生产企业。飞行检查中所暴露的问题,包括中西药生产交替共线、涉嫌生产假冒中药饮片、中药材霉变等。
长期以来,中国中药行业“多、小、散、乱”的市场结构备受诟病,很多规模小、规范程度较低的企业与大型现代化企业并存,“作坊企业”处于较低竞争层次,但往往因价格优势而在各地招标和市场销售中颇具竞争力,造成中国中药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GMP认证曾被视为清除劣币的重要手段,但同时,GMP认证因成本高昂一直难以推动。“由于新版GMP认证对生产硬件、管理软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通过新版GMP认证,企业需投入百万级成本以升级换代。”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对财新记者表示,两年间,通过新版GMP认证的企业数量一直不多,要求新版GMP认证降低标准,或放宽期限的呼声一直不断。
近两年来,GMP认证并未降低门槛,很多企业被拒之门外,由此引发的行业洗牌在所难免。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于明德曾表示,2011-2013年的缓冲期结束后,新版GMP认证将导致上千家中小药企倒闭。据了解,1998年老版GMP认证时,全国就有1300多家医药企业死在这一“门槛”之外,约占当年药企总数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