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改革启动!国企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2015-12-30 09:42 央广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分类改革启动!国企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央广网北京12月30日消息(记者陈蕾)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国企改革再进一步,昨天,国资委、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国企改革的重要一项,分类改革的大幕就此开启。今后,国有企业将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商业类国企要积极引入其他资本。国企分类改革会给市场带来哪些新变化?改革可能会遇到哪些难题?

国由企业将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

国企分类,分一直是共识,但怎么分,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此前,有的主张按照企业市场化程度分,分为垄断性和竞争性;有的主张按照国有资本职能分,分为收益性和公益性;有的主张按照企业的产品服务分,分为一般竞争性、特定功能性、公共服务性等等。

意见明确,今后国有企业将划分为公益类和商业类,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解释,公益类将主要追求社会效益、商业类主要追求经济效益。

周放生:公益类企业它是要为公众服务,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以追求经济效益为辅,当然它也要追求效益。而商业类是以追求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为主,当然它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它是不同的。

公益类考核更尊重社会公众意见,充分竞争类重点考核“赚钱”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基本都是一刀切,今后也将有所调整。从改革来说,公益类的国企可以国有独资,具备条件的可以投资主体多元化;而商业类的国企,将加大公司制股份制的改革力度。此前,国企的考核标准也基本一致,今后,不同类型国企考核标准也将不同,公益类主要考核成本控制、产品质量、服务水平、营运效率和保障能力,并引入社会评价。而商业类国企差异化考核,充分竞争领域的考核经营业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竞争力。

按照昨天下发的指导意见,国企分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意见,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结合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承担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时对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和类别进行动态调整。

国企分类面临挑战和难题,必须审慎应对

实际上,早在2011年,原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就表达过相关的思路,分为公益型国企和竞争型国企。一方面,防止企业利用垄断地位损害公众利益,另一方面,国企要承担破产退出的风险。但是,推进一直困难重重,如今,方向已经明确,改革开启,未来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尽管指导意见明确国企将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但是,大家最关心的具体哪个行业划归哪一类,并没有明确。周放生认为,这个界定有些困难,因为此前我们并没有分这两类,好多混在一起,不少企业本身公益和商业的就混在了一起,发展到现在很难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周放生:从现实情况看,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国企,是很多企业当中既有公益类资产,又有商业类资产,那你这个怎么办呢?把它定位为公益类了,它里面的商业类资产就要剥离出来,如果定义为它是商业类,它如果里面有公益类资产就要剥离出来。

周放生表示,剥离清楚两个业务并不容易,因为不少企业还是希望甘蔗两头都能甜。

周放生:人们心里都希望甘蔗两头甜。就是我做经济类,政府还能给我补贴,我做公益类呢,我还能去挣钱。剥离出来之后,在更大的范围内去做合并同类项,这个工作一定要做,是非常之复杂,涉及到大量的利益关系。

当然,甘蔗自然不能两头一样甜,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改革已经开始啃硬骨头,现在就看愿不愿意分,只要下定决心,就一定能分清楚。

曹远征:其实经过改革这么多年,我们知道它该干啥,它是怎么回事,那个行业有个什么样的规律,这是清楚的,这个东西能不能赚钱,还是应该不应该赚钱,这是清楚的,就是把那块挑出来。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各方对“国企分类”改革的观点:

2016年将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启动的元年。中国国资委研究中心咨询部部长张春晓指出:国有企业定位清晰、分工明确,有利于推进去产能、去杠杆、补短板,提高运营效率,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这次把国企划分为“没有交集、互为补集”的两类,将使改革有的放矢,有效降低改革成本。

在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喜亮看来,国企分类过程中的挑战和难题,必须审慎应对。国企分类是个“细活”,一旦分不好,很有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显性或隐性流失,因此,在划分过程中需充分注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据了解,国企改革是来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头戏”。定调2016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截至到昨天,关于国企改革的配套文件,除了国企分类,还有混合所有制、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等9个文件已经陆续出台,另外,还有9个文件即将出台。

责任编辑:张博(QF0005)  作者:陈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