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低迷财政吃紧”未必是坏事

2015-12-26 12:44 羊城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楼市低迷财政吃紧”未必是坏事

房地产相关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贡献者。然而,2015年房屋新开工面积、房屋竣工面积、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土地成交价款这四个指标历史上首次同时负增长。房地产市场颓势难改,地方财政首当其冲。多个市县税收负增长,占地方财力大头的土地出让收入陡降,多地沦为“吃饭财政”,个别市县甚至出现工资欠发现象。(《经济参考报》12月24日)

从曾经的“土地财政”到如今的“吃饭财政”,楼市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亲密关系,终于没能逃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规律。这样的结果并不难预料。很长一段时间,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都高度依赖房地产业,有不少业内人士断言,房地产利润的60%流进了政府的腰包。这个数据并不一定准确,但楼市对地方财政的“绑架”,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房地产终究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市场兴旺时,地方政府财源滚滚,一旦楼市低迷,地方财政就会面临满盘皆输的危机。

地方政财受楼市低迷影响入不敷出,以至出现了“个别市县工资欠发”的现象,是谁都不愿看到的结果。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会直接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投入,经济发展也会因此而失去动力。更可怕的是,为了增加财源,地方政府有可能剑走偏锋、竭泽而渔,比如某地税务局长就表示,现在“不剪羊毛了,改直接杀羊了”。

但“楼市低迷财政吃紧”未必全是坏事。土地终究是有限的,以买地收入为地方政府财政的主要乃至核心来源,说到底是一种“寅吃卯粮”,以透支未来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而形成的“泡沫经济”,总有破灭的一天,这一天越早到来,风险就越可控。此前,某些地方政府不是看不到弊端所在,但由于“土地财政”如此诱人,毫无技术含量且成本低廉,获得收益却又极其可观和便利。某些地方政府沉迷于虚幻的美景中无力自拔,逐渐丧失了创新能力和改革冲动。

如何走出现今的困境?一是要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适当提高地方增值税分享比例,使得每一级政府的权力和责任更加匹配;二是地方经济发展模式要尽快尽早转型升级,寻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涵养税源。“土地财政”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地方政府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应对。吴龙贵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