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南水北调一周年 3800万人受益

2015-12-24 08:42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丹江口南水北调一周年 3800万人受益

淅川县陶岔渠首的丹江水向北流去。李晓敏摄

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之水进京整整一周年。一年间,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量22.2亿立方米,沿线约3800万人受益。记者日前探访水源地河南南阳,切身感受北京的“大水缸”丹江口水库以及库区人的默默奉献。

淅川:渔民上岸种果树

被誉为“小太平洋”的丹江口水库横跨鄂豫两省,近50%的水域占据南阳市的西南角,这里的淅川县陶岔村就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枢纽所在地。丹江水从陶岔渠首一路向北,穿越豫、冀、津、京,干渠总长1432公里。去年12月27日,“南水”历经“三千里路云和月”流入北京团城湖,至今,丹江口水库已向北京输水8.4亿立方米,基本覆盖中心城区、丰台河西地区及大兴、门头沟等新城,占北京城区每日供水量的4成以上,约1100万人喝上了“南水”。

饮水思源。记者在淅川县采访了解到,网箱养鱼曾是淅川县的主导产业,2013年渔业总产值达15.8亿元,2014年本来预计总产值18亿元,然而为确保“大水缸”万无一失,去年4月,淅川县4.17万个网箱全部停止养鱼,2.8万渔民洗脚上岸,开始种植林果涵养水源。62岁的香花镇村民张西召是养鱼大户,拥有60个网箱,年景好的时候一年能挣20多万元,现在他响应政府号召转身果树种植。张西召说:“以前是年年进钱,今年是先投钱,栽了一片核桃树,果树回收周期长,有这个思想准备,为了保护好水源,应该这么做。”

今年11月,《淅川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方案》印发,此次大行动的目标是2017年12月底前,禁养区内所有畜禽养殖场全部关停。上集镇的羊倌贾荣伟已含泪卖掉合作社的所有羊群,开始精心打造以柑橘为主、四季花果不断的采摘园。正是成千上万库区人的默默奉献,才保证了北调水质各项指标完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

西峡:农产品走出国门

南阳的西峡县地处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是丹江口水库汇水面积最大的县,该县创出了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的“西峡样本”。以闻名全国的香菇为例,该县从2006年开始建立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对入驻基地的每个香菇大棚奖励500元,实行“五统一”规范种植,达到了无公害绿色产品要求。如今,全县年产香菇2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出口额超过7亿美元,成为河南省最大宗出口农产品。

记者在西峡县还参观了黄狮村猕猴桃生态示范区,一望无际的果树林边竖立着蓝底白字的大牌子,上面写着“责任人”和“技术骨干”的名字。该村猕猴桃种植面积达3390亩,占耕地面积95%。

据了解,西峡县投资1000万元建立猕猴桃研究所,与中国林科院、中国农大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制定了猕猴桃生产技术规范。目前,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1万亩,产量4.6万吨,居全国第二。数据显示,西峡县的香菇、猕猴桃、中药材山茱萸三大特色农产品,总计年产值40.5亿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达65%以上。

不仅如此,西峡县正依托优良生态大力发展旅游业。著名的恐龙遗迹园内,已暴露的恐龙蛋化石达1000多枚,在其下部地层至少还有16个产蛋层,出土的恐龙蛋化石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保存之好,堪称世界之最。6000多万年过去,回归人间的恐龙遗迹正在展现奇光异彩。本报记者 李晓敏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