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离婚了,前配偶还频频骚扰怎么办?儿女不尽赡养义务,克扣老人生活费算不算家暴?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草案)》21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与一审稿相比,本次草案扩大了反家暴法的适用范围,明确指出,家庭成员间的精神侵害属于家庭暴力,同居关系之间的暴力行为也被视同家庭暴力。
谩骂等精神暴力入法
根据草案的定义,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此外,未婚同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为保护这部分人群的权利,草案在附则中特别指出: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法规定执行。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由于住房紧张等原因,‘离婚不离家’的现象在离婚家庭里比例不小,这些人同在一个屋檐下,会经常发生暴力侵害。”人大常委会委员吕祖善说,虽然二审稿对家庭暴力的定义已经增加了同居关系施暴的有关内容,但还应继续扩大涵盖人群。
张平委员则表示,现实中许多家庭中的一方对夫妻共同财产和家庭收支状况进行了严格甚至是暴力的控制,从而达到控制另一方的目的,因此“经济虐待”应纳入家庭暴力;蔡昉委员也认为,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来说,损毁财物、不给食物,都是典型的暴力行为,联合国、妇女大会等国际性文件中也特别在家庭暴力中提到了经济暴力,因此赞同在家庭暴力的定义中增加“经济虐待”的内容。
家暴强制报告义务扩大范围
在一审稿中,中小学、幼儿园、医疗机构等单位的家暴强制报告义务成为一大亮点。在此基础上,二审稿扩大了家暴强制报告的主体范围,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若在工作中发现疑似家暴行为的,都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侯义斌委员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暴力行为除家庭在场成员外,最直接了解的可能是邻里居住人员,因此建议在法律中增加邻居的强制报告义务,而公安机关需对报案人的信息予以保密。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徐谦也深有同感,反家暴工作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有必要在相关条款中增加单位和个人的举报责任,引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最快24小时裁定
草案还明确,受害人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人民法院应在申请受理的72小时内作出裁定,情况紧急的要在24小时内裁定;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草案在‘法律责任’部分规定,人民法院可根据情节轻重对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者处1000元以下罚款。但各人的经济状况不同,有些人不在乎这1000元,但有的家庭困难无钱,怎么办?”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刘桂凤建议,若将该条款改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经济处罚,将便于法律实施。
董中原委员则表示,现实中往往家庭成员间财产共有,为保护受害人的财产权益,应当明确施暴者以其个人财产对受害人进行赔偿,避免用夫妻共同财产进行赔偿,以免损害受害人的权益。
弱势群体处危险状态
应紧急安置
针对老幼病残孕等家庭暴力中的弱势群体,草案强调,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重病患者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给予特殊保护。草案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家庭暴力身体受到严重伤害、面临人身安全威胁或者处于无人照料等危险状态的,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送到临时庇护场所、救助管理机构或者福利机构。
王殿贵代表指出,与一审稿相比,此次二审稿,扩大了法律适用范围,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加大了执法力度,发挥了基层组织社会作用,顺应了民心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