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没“胆儿”? 政府帮你跨过创业门槛

2015-12-21 10:39 四川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没钱没“胆儿”?政府帮你跨过创业门槛

“今天又是这样,一个拉货的电话都没接到。”12月16日,尽管三轮车生意有点“秋”,但邓志林脸上看不出一丝愁容。在他身后的大棚里,一垄垄冬草莓已经挂起红艳艳的果实。

草莓大棚所在的地方,是“新都马家农业科技创业基地”。自嘲“没钱,没技术,更没有胆量”,邓志林以前压根儿没想过“创业”这件事会和自己有什么关联。所以当3个月前,马家镇锦城村村干部告诉邓志林“不要你出一分钱,请你入园来创业”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和邓志林一样,首批进入“创业基地”的20户村民,大多被贴上这样的标签: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渴望,处于贫困的边缘,但缺少文化知识和创业胆识。

马家镇在思考的是,如何创新一种创业孵化模式,拉他们一把?

“钱都没得,搞啥子搞?”

40多岁的邓志林,显然不属于扶贫标准内的“贫困户”:家里2亩多地租给一家公司,每亩每年可收1500元租金;夫妻俩分别在外打工,一个月也有两三千元收入。但当读大学的儿子将学费通知单放在老邓面前时,他始终舒展不开紧皱的眉头。

即便如此,邓志林从来没想过创业。“钱都没得,搞啥子搞?”而老邓更担心的是,就算是有钱,“万一搞折本了怎么办?”

和邓志林的畏缩不同,2002年退伍的同村人温贤军,有着强烈的致富渴望。他原本已流转了30亩地种粮食,日子也过得红火,没想到父亲生了一场大病,多年的积蓄“打了水漂”,“很想再找到一条致富路,但苦于没有一技之长。”

马家镇的“创业大计”,瞄准的正是像邓志林和温贤军这样的“边缘”人群。“如果不扶他们一把,很可能掉入绝对贫困。”马家镇党委书记代明海说,选择草莓产业,则是因为马家有独特的优势,“位于马家的久森农业公司,拥有草莓脱毒苗的技术团队,也有市场化的经验。”

但正如邓志林所担心的,这个创业项目他们搞不起。“种草莓的大棚、种苗、生物农药等成本,每亩至少在1万元以上。”代明海说,不仅如此,对技术的严格要求,也把很多农民挡在“门”外。

如何能让农民“跨进门来”?马家镇与久森公司协商,在久森草莓园划出90亩地,作为农民的创业基地。进入园区的农民,第一年采取“零成本”模式。“不收土地租金、不收种苗费、不收农药钱。”代明海说,这些费用都由政府“包干”,农民只需要干好一件事:在久森的指导下,种好草莓。

“条件这么好你们咋不积极参与?”

代明海没想到,事情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

第一次动员会,镇农技中心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各个村一下子来了60户农户。那天台下热烈的掌声和笑声,让代明海觉得这事一定能顺顺当当。谁知到了第二次动员会,60户农户只剩下两户。

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代明海心都凉了半截,他想不通,“政府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你们咋不积极参与?”

冷静下来分析原因:被划为创业基地的地块,当时还是一片荒地,农民看不到希望;对“能否挣钱”,大家还心存疑虑。

“扶贫,既要扶‘智’,也要扶‘心’,要让他们对未来有信心。”代明海说。再一次动员会前,镇政府赶着将90亩基地铺好水泥路、挖好沟渠;动员会上,久森公司的代表一次次分析产业特色和市场前景。

渐渐的,农户们打开了“心结”。今年9月,首批20多家农户站出来,每3家自由组合,“承包”约10个草莓大棚。

“种草莓算是技术含量比较高、投入劳动比较多的工作。如果你这个都掌握了,以后种什么不行?”成都久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韦献雅说。

“等学会技术了,我自己去发展”

再过几天,马家镇草莓采摘节就将热闹开场。

其实,草莓咋个卖,是一开始就萦绕在农户心中的“问号”。“草莓马上就要上市,现在到了今年‘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时刻。”代明海说,镇上多方筹谋,除了举办草莓采摘节,还将利用久森公司的电商平台,“已经谈好两家物流公司,一下单就直接从地里拉走。”韦献雅说。

农户也开始积极想办法。曾经搞过包装设计的周守鹏,试着自己给草莓设计包装盒;邓志林和温贤军商量着,弄一些草莓小盆栽,送给前来采摘的城里人,“提高附加值嘛。”粗粗一算,温贤军觉得自己今年一亩地可以净赚上万元。

不过,明年还想取得这么高的收益,就没那么轻松了。按照马家镇镇政府和农民的约定,马家镇采取“三年放飞”的梯度扶持。即第一年全免费提供土地、大棚、种苗、有机肥等生产资料;第二年则要收取50%的土地租金、生产资料等费用;第三年则按100%的比例收取。三年期满后,完成孵化的农户必须离开基地独立创业,“最终目的是要让农户懂得土地经营,从思想上和技能上成为市场的主体。”

逐渐熟练的种植技术,也给了邓志林他们脱离帮扶、梦想未来的“底气”。“技术都学会了,为啥不自己去发展?我准备把草莓种到马家以外,甚至种到外省去。”邓志林说。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张彧希 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