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6年全球和中国经济,我们有如下判断:
2016年,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和政策分化将进一步加剧。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率先启动慢速加息;欧洲实体经济企稳向好,适度宽松保驾护航;日本经济前景扑朔政策迷离,满怀期待拥抱改革;新兴经济体面临汇率贬值、资本外逃、经济萧条等多重挑战。经济与政策的分化决定了各经济体资产走势,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资产价值上升,新兴经济体资产价值缩水;美元将在100-110之间高位震荡,大宗商品不会出现趋势性反转,仍将在慢慢熊途中持续震荡挣扎。
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不破不立之年。经济内生动力不强、投资回报率降低,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经济将再下台阶。供给端收缩:产能过剩致生产减速不止,去产能进入深水区,生产利润双回落。需求端赶底:在制造业、房地产两驾马车失速背景下,投资增速新千年以来首次进入个位数。由于经济回落,明年失业率会出现明显上升,消费增速且行且慢。全球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国际地缘政治风险较为突出,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外贸仍在零度徘徊。经济增长将在6.5%左右,继续探底。
通缩魅影挥之不去。从国际环境看,输入型通缩压力已经存在并将愈发明显。经济增长和结构的变化,去过剩产能和债务重组,不良率上升,都对价格上升产生抑制作用,粮价仍有下跌空间,猪肉不再成为导火索,预计明年通胀增速降至1.1%左右,通缩压力加大。
货币政策放松是大趋势,价格调控的权重上升。要防止经济惯性下跌,需要通过加杠杆的方式进行,中央政府将成为加杠杆的主体。债务率上涨是趋势。为降低金融风险,需要低利率的环境配合。同时,由于中国当前周期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叠加,预计央行会继续要保持充裕流动性的低利率环境,但又不会过于宽松,影响到市场的有效出清。预计明年仍将有1-2次降息,至少5次降准,未来几年存准率将降至10%以下。预计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币值区间在6.6-6.8,日内波幅进一步放宽至3%。
供给侧改革大幕拉开。国家领导人频提“供给侧改革”,说明通过增加总需求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达强弩之末。通过供给侧改革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将对我国未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走势产生深远影响。供给侧改革内容丰富,政府应该抓住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从优化产业结构、结构性减税、简政放权、大力推进创业创新、提升人力资源、加大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力度等方面深化供给侧改革,寻求健康的、均衡的中高速增长。
基于上述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我们认为:成长的快车道与价值的慢车道如何再平衡是2016年首要思考的问题,这也是后续“慢牛”走势成立的逻辑前提。因此我们有必要系统性地梳理经济基本面、创新活力、改革力度这三个决定市场走势的分力方向。
经济基本面决定市场的广度。2016年的关键问题是经济何时见底的判断,而这根本上还是个产能周期的问题。自2010年之后,中国产能已经下降了6年,中国PPI已经下降了4年。国际经验表明,产能周期单边下降趋势,极限时间就是6到7年,而后必然会带来库存周期的反弹。因此,中国的产能周期正处在反弹点附近,库存周期爆发将带来经济向上的弹性。我们在《中国经济即将见底——以产能周期和库存周期的逻辑》中判断这个时点将出现在2016年一季度末,11月的工业增速预期中的反弹无疑强化了我们的逻辑,这对富于经济弹性的周期板块提供一次“逆袭”的机会。
当然,周期的“逆袭”不会以趋势展开,毕竟中国已处在工业化后期,这决定了周期板块是博弈性的阶段机会。那么市场的趋势,或者说高度就落在了创新的肩上。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虽然全球创新活动整体维持高位,但重大领域的基础创新乏善可陈,不会改变康波衰退阶段的周期定位。上一轮信息技术漫化衍生出的互联网软创新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政策引导、产业资本介入、金融资本助推,在三股力量作用下,互联网领域估值开始泡沫化,资本的力量和业绩的压力开始显现,渗透率饱和消费互联网企业横向的整合开始增多,中上游产业互联网资本的布局明显增强,互联网嬗变图景正在呈现。这种结构的嬗变以及创新的乏力对市场而言显然不是趋势的支撑,而是一种结构上的再平衡。
改革的力度关乎市场的深度。在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下,十八届三中全会五十六项举措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六个方面出发全面深化改革。在实际落实执行中,改革进入深水区,帕累托改进的增量改革空间已被压缩,存量利益争夺导致改革整体推进低于社会预期。此外,稳增长与调结构如何兼顾,反腐与改革如何协调都在影响改革的进度。纵然困难重重,改革值得坚守!金融改革一马当先,利率市场化完成“最后一跃”;人民币“入篮”,国际化完成关键战役,资本项目也在有序放开,跨境并购与中概股回归加速,医疗保健、游戏、互联网等领域的资产整合机会将会显现。国企改革虽几经反复,但伴随着顶层设计方案出台,“混改”、“组建投资运营平台”、“十项央企改革试点”等国务院配套方案和各地方国企改革方案出台进度明显加快。“真改革、真牛市,不改革,无牛市”,我们相信在宏观政策的推进与微观企业的诉求合力作用下,明年改革将在坚守中迎来再平衡修复。
2016年市场将演绎再平衡下的结构行情。从驱动因素上,融资成本下行带来流动性整体宽裕为估值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可能,但从幅度上,受制于资金需求增加以及全球流动性边际收紧的影响,估值扩张的幅度将有限。企业盈利仍不是行情展开的核心因素。2016年市场风格将变得更均衡,改革的坚守与周期阶段性“逆袭”增加了蓝筹价值的弹性;注册制放开下,中小创板块去伪存真,稀缺优势将遭受挑战,结构分化将大概率出现。从这个角度上考虑,成长白马和早周期价值将成为引领市场的两条主线。
(黄文涛为中信建投证券宏观债券团队首席分析师,王君为中信建投证券策略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