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陈沁)12月1日,中国正式接任2016年G20主席国工作。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12月8日在北京发布《为了更有效的2016年中国G20》联合报告,认为中国作为G20主席国有着独特的身份与能力,将展示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担任领导角色的更大意愿。
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对全球治理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参与日益积极主动。G20是中国得以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的代表性和功能性改善的核心机制之一。
报告认为,全球治理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型,新兴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各国往往通过国际制度这样更为和平的方式而非战争、殖民主义及势力范围扩张追求利益。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将各国更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利益共同体逐步形成。不少挑战远超出国家民族边界,需要全球性应对。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在G20土耳其峰会上宣布,,中国将于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杭州举办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习近平指出,基于当前形势和各方期待,中方把2016年峰会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将从创新增长方式、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包容联动方式发展等四个重点领域进行峰会筹备工作。中方将保持开放、透明、包容姿态,同各成员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把二十国集团维护好、建设好、发展好,相信2016年峰会将呈现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
报告提出,中国正大幅提升资金和智力资源地投入,支持对全球治理的参与。对中国而言,G20是中国和其他主要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可以平等及实质性参与最重要全球经济事务的第一个综合性国际经济机制,也为新兴和发达国家提供了交换彼此在核心经济议题上关切的平台,减少潜在冲突,缓和全球经济体系进一步碎片化。
报告认为,当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或多或少走出金融危机时,他们对G20的热情出现削减;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不如从前,在G20中的地位受到影响。中国作为G20的坚定支持方,仍然期待其能成为团结发达与发展中经济体平等合作的关键机制,认为迫切需要借其担任主席国之际使G20重新焕发生机。
报告指出,身为主席国,中国也面临挑战。作为与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高度融合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很容易受到全球金融经济甚至是社会动荡的冲击。同样,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会给其他国家带来较大的外溢影响。担任主席国期间,中国自身的决策将受到更多外部关注和批判,将承受来自发达国家要求其为国际事务提供更多资源的压力,同时面临发展中国家对其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期待。
因此,报告建议,中国需要维护一个精巧的平衡,一方面要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拿出更多行动,另一方面又不至于被发达世界特别是美国视为国际秩序的挑战者。
报告提出中国G20峰会最关键的议题:改善全球货币和金融体系、通过结构性改革促进更强劲增长、恢复全球贸易议程活力、加强基础设施议程并提升互联互通、确保2030发展议程的落实、落实反腐行动计划、深化G20能源合作原则以及改革G20自身架构和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