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丁的倒掉

2015-12-07 14:40 证券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缘木求鱼】

银行,是个嫌贫爱富的家伙,既惯于搞锦上添花的事情,也最善于雪中夺炭。

做企业,有敲锣打鼓放鞭炮开张的时候,就免不了会有愁眉苦脸关门落锁的日子,世间事,有生有死,从来如此,原本是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不过,今年年头岁尾的两次“关门”,终于还是让本人有所“心动”了,实在忍不住,所以就要啰嗦啰嗦。

今年春节的时候去香港,朋友带了几个朋友来一起喝茶聊天,其中有个“林妹妹”(绰号如此,原名实录),一直在广东做企业,设计并代理生产某品牌的户外服装。春节前,“林妹妹”忍痛关了厂,回了香港。关厂的直接原因是,“实在做不下去了!我们设计的样衣刚刚推出来,某宝(原话可未如此含蓄,而是直呼其名的哦!)上面盗牌、山寨的衣服已经开始卖了。”这是“林妹妹”的原话。

“林妹妹”对自己的服装厂显然很有感情,聊到激动处,掏出手机给我展示工厂的照片好长一段时间。从照片看,真是一个花园式工厂,厂区干净整洁,一座制衣楼和一座职工宿舍楼,十分利索地矗立在那里,周围的空地,都种满了花花草草。显然,“林妹妹”很用心,真是把这间工厂当成了自己的事业,风风雨雨许多年,几乎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工厂。

不过,这样的工厂还是倒掉了。在辛苦打拼的这些年里,“林妹妹”小心谨慎,仔细经营,厂区建设和研发都肯投入,制衣生产也是精益求精,所代工的品牌,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很流行。但饶是如此,勤勤恳恳的“林妹妹”的事业,还是倒掉了。直接原因是山寨、是侵权,间接原因显然就能追索到对这些恶行的打击不力上面。人世间从来就是这样,只要对投机取巧、蝇营狗苟之辈有所姑息,兢兢业业、待人做事认真的老实人最终就一定会被淘汰掉。这道理,万世不移。

时值年末,“一丁”也倒掉了。

“一丁”的倒掉,据说是因了某家供货商的索债,资金链原本就紧绷绷的“一丁”只能马上倒地。不过,按照传统逻辑分析,外因从来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丁”的崩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的底子不结实,而起楼的速度又太快、高度又太高所致。如此行事的教训,古今中外,有文字记载的,又何止千千万万,但人就是如此地奇怪,总是莫名其妙地认定自己,既最聪明,又最幸运,因此一定是那个极特别的例外。

“一丁”一朝倒掉的教训,大约会让许多人铭心刻骨一阵子。据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说法,“一丁”公司的管理者已经得出了经验教训,而且是三点:第一,永远不要跟银行借钱;第二,永远不要向民间借贷;第三,量力而行。

虽然“一丁”的老板对下属曾“誓言”:以后牢记这三点,我们一定还会东山再起。但这么大、这么有地区影响力的一个企业,倒掉之后,管理者居然能得出如此“深度”的经验教训,大约,他再无出头之日。一方面,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史玉柱重新崛起时的中国,另一方面,把企业搞死,居然不首先检讨一下自己的问题,而委过于人,仅仅在最后轻描淡写地来一句“量力而行”,这显然很难对“一丁”的倒掉有所交待。

在这个世界上,但凡有点儿头脑的,大约都知道,银行,是个嫌贫爱富的家伙,既惯于搞锦上添花的事情,也最善于雪中夺炭,自己没两把刷子,与这样的人,最好走得别太近。自己头脑发热,烧糊涂了,出了事,却使劲儿痛恨银行,大约银行也很难服气。要怪,只能怪自己在春风得意的时候,禁不住诱惑,认不清时势,看不准前路。不过,圣贤总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都是凡夫俗子,大风一起,风口呼啸而至,无数人又马上忘了教训,幻想着也能飞上天。有这样的想法,就实在免不了有摔下来的那一刻。

两间工厂的倒掉,结果相同,路径各异。这或许就会让人很迷茫。其实,也无需过度悲观,日子还要过下去。要想把日子过得一天好过一天,显然就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制定出更好的对策和路径才行,一人如此,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国家也这样。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责任编辑:宗晓丽(QF0010)  作者: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