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逐步暴露 债券市场急需新对策

2015-12-02 11:45 中华工商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债券市场急需新对策

 

 

2015年以来,我国央行基准利率多次下调以及股市的大幅波动助推了债券市场走牛,债市火爆行情使众多投资者从中获益,同时债券创新产品的层出不穷,也给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债券投资标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今年以来债市信用风险事件不断发生,打破“刚性兑付”已经成为共识。“投资者应进一步关注债券信用风险的变化,尤其是产能过剩行业、部分强周期行业以及本身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所发债券,做到合理配置资金,分散投资风险。”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刘艳告诉本报记者。她认为,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发行人、评级机构都面临新的形势。公司债大增企业债发行萎缩

2015年1月份,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将境内公司债券发行主体扩大至所有公司制法人,全面建立非公开发行制度,并取消了公司债券公开发行的保荐制和发审委制度,以简化审核流程。此后4月23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备案管理办法》和《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项目承接负面清单指引》,明确其负责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事后备案工作,以及对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项目承接负面清单进行管理。5月,沪、深交易所先后发布了《公司债券上市预审核工作流程》《公司债券上市规则(2015年修订)》《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关于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事项的通知》,对公司债券的预审核、发行上市及相关披露规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范。发行主体的扩容、非公开发行制度的建立、审核流程的简化以及此后的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刺激效果明显。2015年前10个月,公司债(含私募公司债)共发行516期,合计发行规模为5814.18亿元,发行期数和发行规模同比分别增长32.99%和408.42%,发行规模增幅显著。在交易所市场发行利率保持较低水平的背景下,公司债的发行规模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与公司债显著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债发行量的萎缩。”刘艳表示。据了解,2014年43号文的出台一度让发改委审批的城投类企业债受到限制。为了发挥企业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今年以来,发改委频频发文放宽企业债的发行门槛,适当调整了企业债发行要求,包括降低资产负债率要求等,并提出鼓励优质企业发债用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融资,同时还将支持县域企业发行企业债融资。此外,发改委还大力推广专项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可续期债券等创新融资产品,同时加强企业债发行管理和风险管控,以促进企业债的发展。但受制于严格的资质审核和审批周期较长以及公司债大举扩容对于企业债替代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债发行量下降明显。

资产支持证券实现显著增长

2014年以来,在监管机构大力鼓励、产品发行转为备案制的大背景下,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量实现显著增长。2014年11月,银监会和证监会先后明确信贷资产证券化和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式由审批制变更为备案制。

2015年4月3日,人民银行宣布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实行注册制管理,标志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银监会备案+央行注册”模式正式确立。4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新增5000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由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制定的个人汽车贷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于5月15日发布并开始实施,奠定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发展的基础。8月25日,保监会印发《资产支持计划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保监会主导下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操作规则加以规定。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2015年前10个月,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共发行资产支持证券825期,合计发行规模为3698.88亿元,发行期数和发行规模分别同比增长217.31%和61.62%,增幅较大,其中交易所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量增长更加显著。

债市打破“刚性兑付”成趋势

今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逐步暴露,并且逐渐从中小企业扩展到国企和央企。2015年4月21日,由于中国保定天威集团发生巨额亏损,未能按期兑付2011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的本年利息,开启了中国首例国企债券违约。此后,“08二重债”、“12二重集MTN1”和“10中钢债”违约,表明违约风险已逐步暴露至中央企业。11月12日,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未按期偿付“15山水SCP001”本金和利息,成为中国首例超短融违约。此外,“12东飞01”、“13沈阳SMECN1”、“12湘鄂债”、“11天威MTN2”、“12中富01”、“10英利MTN1”等债券先后出现本金或利息违约。

可以看出,企业的违约风险呈现上升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2015年是偿付高峰期,偿债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部分强周期行业和中小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较弱,经济下行对其负面冲击较大。刘艳认为,随着信用风险的深化,债券市场的风险兜底越来越难以为继,打破“刚性兑付”已成为共识,这有助于逐步引导资金的合理配置,强化违约常态化和市场化的预期。长期来看,打破刚性兑付是促进市场健康、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傅昱佳(QF0007)  作者:朱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