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金为王到资产为王

2015-11-26 13:05 证券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京东白条资产证券化产品面世的当天,8 亿元发行额度便被工商银行、光大银行等 4 家银行悉数认购。这在资产荒的今日本不奇怪,但白条的基础资产毕竟属于风险相对偏高的个人信用贷款,被几家银行争先认购的优先 1 级发行利率仅为 5.1%,远低于其他互联网借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这表明优质固定收益类资产的争夺正趋于白热化。

当前一年期定存利率比最近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低0.25,负利率时代自2013年后再次到来。余额宝等各类宝宝军团随着银行理财一起,在收益率上节节败退,但民众对于收益率的期望值仍然较为热切,资产回报预期较高与高收益资产却在不断缩水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固收资产配置领域的主要矛盾。

随着下半年以来股市的降温,两融、股权质押规模出现明显收缩,IPO、定向增发也一度暂停,这部分相对高收益资产的供给也出现了下降。从股市出来之后的大量资金又陷入寻找资产端的困境中,既没有好的股权资产,也缺乏好的债权资产。受益于各发债门槛的持续下降,作为此前高收益“非标”市场的主要资产来源,房企已经转向低利率的公司债。同时,根据财政部的安排,2015 年用以替换此前高利率融资的地方债置换额度更是高达 3.2 万亿元,这些都对高收益资产的供给形成直接替代。

相对旺盛的资金供给推动资产收益率的持续下行,“资产配置荒”时代正式来临。严格来说,这并非不能接受。中低速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下,对投资的依赖程度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此消彼长,这些都将对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持续增长形成抑制。伴随经济增速的下降,高收益投资机会将随之减少,实体经济也将进入去杠杆进程,整体资产负债率从历史高位开始回落是大势所趋。

真正让我们担忧的,是好的资产标的能不能得益于当下的低利率。毕竟一般而论,利率下调对企业有利,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使企业更容易得到贷款。但在企业利润率、资本效率很低的情况下,下调利率虽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借贷成本,但无助于根本扭转企业的困境,这说明当前一些企业困难的根本原因也许并不在资金上,更不在利率上,而在于企业的体制、产品结构乃至产业结构。此外,银行存款利率的降低,从理论上说,必然会刺激消费需求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但从现实数据来看,降息不但没有刺激起消费,储蓄依旧大增,说明民众都不敢贸然消费,都觉得钱越来越难挣。这些都是更为值得我们反思之处。

资本市场的城头在股灾之后变幻大王旗,过往的现金为王,让位于资产为王。我们迎来了近年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缺资产”或“资产荒”。这有如牛熊交替,对于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来说,都是一番值得珍视的经历。

责任编辑:宗晓丽(QF0010)  作者:蒋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