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20年:价格战并非真正竞争力

2015-11-20 09:50 证券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一带一路”项目是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传承,是对“走出去”方向和目标的再定位。

对于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而言,近几年出海的步伐一直未停歇,加之在“一带一路”与“走出去”政策规划下,相关配套的行政审批逐步减少,资本项目渐次开放,中国企业出海的便利度和效率大大提升。

不过,政策红利只是为“走出去”扫清制度障碍,除非所承接的项目涉及国家之间的外交援助等更高层面的意志,企业拓展海外业务仍需以市场化因素考量,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未来的收益、隐藏的风险等。

但如果完全以市场化力量决定,也未见得能得到好的结果。回顾过去多年的“走出去”实践,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在内的不少参与者都表示,中国企业在海外拓展业务时,普遍存在着无序竞争和项目质量不达标问题。由于中国制造的技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价格战便成为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竞争时惯用的策略。

然而,仅靠价格战的结果,却是项目质量难以保障,搅乱市场秩序,最后毁坏的是中国制造的整体国际声誉。

记者近期走访的多家国内知名大型企业,普遍对价格战带来的无序竞争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地加入其中。对于当前中国企业的实力,不搞价格战,依靠品牌影响力和核心技术赢得市场份额的成本很大、实力不够,也要忍得住一时的“孤独”,所以真正能做到的企业少之又少。

不少企业主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代表着中国制造在国际舞台的整体品牌形象,因此,政府应对承接“一带一路”项目企业实行一定的准入门槛,防止中国企业在海外因恶性竞争伤及整体国家形象,加大中国企业“出海”的难度。

诚然,通过重大项目的政府规划(如发改委建立的“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储备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控企业资质和项目质量。不过,若要真正提高中国制造的实力和影响力,中国企业仍要通过技术研发不断提升“内力”。实际上,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主战场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很难打入欧美等发达国家,最根本问题是技术跟不上,甚至不少国内一流大型制造企业的核心技术仍然依赖进口。

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技术研发的重要性,并通过加大国内技术研发投入和依靠海外并购等方式,来提升自身技术实力。2014年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年,中国资本净投出大过净投入,变成净资本输出国。

有分析称,中国投出去的资本里70%不是为了拓展市场,而是为了获得产品制造的能力,尤其恰逢欧洲经济危机,通过并购或开展战略合作的方式,获得欧洲许多技术型企业的高精尖技术、人才、品牌等资源,提升中国企业自身的制造能力,而这才是货真价实的竞争力。

责任编辑:宗晓丽(QF0010)  作者:孙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