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如虹】文人成了一个容易受伤的群体,原因不仅在于他们缺乏保障意识,更有其不羁的生活方式带来的伤害。
当我用沉重严肃的语调跟先生说,“我们有个诗人……”话没说完,他马上接“又要捐款?”是啊,又要捐款。半年中,据我所知的文人捐款已发起三次,还有一些小范围内的捐助,是我这个文艺外围分子没有接触到的。为什么文人圈子的捐款,其需求度和密度要比其他群体高?
首先明确,“是否应该捐助”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找到一家世界五百强的民营企业A作为对比样本,他们有庞大的员工人数和发达的内部网络交流平台,在数据的获取方面相对容易,作为补充,我还访谈了几位该企业员工。
从传播学的层面来看,“文人求助”需求显得频密,跟发达的互联网社交工具有关。“文人”是一种相对松散的社会角色,他们往往通过社交工具进行沟通交流,许多人同时身在几个不同的网络群组,在发布同样的(求助)信息的时候,会造成多重叠加的效果,让同一信息变得频密。
大部分“文人”没有固定的工作,生活来源不稳定。单靠微薄的稿费收入支撑不了他们的生活,一旦遭遇疾病伤痛等,他们的抵抗能力可想而知。
来看作为对比样本的A企业。首先,该企业员工有着领先行业的稳定工资收入;第二,社保全覆盖,公司还给员工购买高额商业保险;第三,重大疾病或意外,公司层面会启动自上而下的捐助,同事之间也会自发组织,因为庞大的人员基数,便利的内部网络交流平台,捐助可以快速传播响应,快速交钱转账,种种合力运作之下,捐助需求就在企业内部得以解决而无需放大至社会层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保险意识”,这是每个现代人在城市生活都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对比国内其他城市,深圳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备。十几年前,无固定单位的自由职业者就可以“个人名义”缴交社保,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来缴纳的话,今年大约是每月700元,除了社保外,已经能满足基本的医疗需求。
“文人”不应该游离于社会之外。如今早已不是竹林七贤的时代了,而且竹林七贤也并非清贫无靠。嵇康还曾当过驸马呢。他们攒下的资本,足够不拘礼法,过肆意旷达的生活。当下鼓吹闭关清修的名人,又有谁不是功成名就阅尽繁华之后的退隐?还在底层挣扎的小文人们,醒醒吧,养活自己,承担你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努力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吧。创作好作品与追求稳定有质量的生活方式并不冲突,不是只有把自己关在书斋里清苦修炼,才能写出精品。
再有,文艺创作者成了一个“容易受伤”的群体,原因不仅在于他们游离在世俗社会之外,缺乏保障意识,更有其自身的所谓“不羁”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对身体的伤害,昼夜颠倒、放浪形骸,缺乏与人的正常交流与沟通,放纵沉溺于烟酒甚至管制药品等等这些不健康生活方式,加之个体性格敏感,孤僻,对同样事件的理解更为偏执,这些身体和心理的负面因素累积到一定程度,再倒过来报复身体,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一再降低,伤害也就来得更加容易了!
今年,深圳又在大力推广每年二十元的“重疾保险”,只要参加了深圳社保,并正常交费,其医疗账户余额超过一定金额,社保局直接扣款,低于这个数,个人通过网络或单位,或前往社保窗口,或致电承办的保险公司派专人上门办理。别跟我说,你掏不出这“二十块钱”,这只是一包烟钱而已。(作者系深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