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企海外并购井喷 切勿重蹈日本覆辙

2015-11-06 08:37 证券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中企海外并购井喷 切勿重蹈日本覆辙

近两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出现井喷态势。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数量比2013年增加了36%,而今年前三季度的海外并购数量就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有机构将这一波中国的海外并购井喷,定义为“第六次并购潮”。

不仅是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在激增,中国企业近年的海外并购还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比如,民营企业取代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并持续领跑;所投行业上不再以能源、制造为主,对服务、娱乐行业的投资变得十分活跃;标的市场不再局限于新兴地区,欧美市场备受青睐;私募股权、财务公司等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企业开始如此热衷于“走出去”,主要得益于本届政府的政策红利。跨境并购服务提供商晨哨集团认为,政策放开是这一轮海外并购井喷的主要原因。自2013年开始,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引导企业走出去,放开限制,简化程序,此前被压抑的需求一下子都释放了出来。

中国政府将企业出海并购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而这种战略也确实取得了成效。比如,“一带一路”战略、各地自贸区的成立就为企业提供了大量走出去的机会,与此同时还配套以亚投行、金砖银行等金融支持。

毫无疑问,中国企业未来进行海外并购的政策红利,将来自于政策的继续放开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金融开放带来的便利。

中国政府在这个时候大力引导企业“走出去”可谓正当其时。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至今天,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体现在外汇储备上;另一方面,发达经济体中接近于零利率的资金环境,使得海外资产价格极低,但同时经济已经从金融危机之后开始走上了复苏之路。

不过,这一轮发生在中国的海外并购潮,应警惕重蹈当年日本的覆辙。日本前些年也爆发了一波海外并购的热潮,但绝大多数以失败告终,其余的也多在巨亏硬扛,成功率仅为10%左右。

对比来看,前几年日本大举进行海外并购时,资产价格还很高,日本企业付出了相当高的并购代价;另外,日本国内市场太小,无力消耗那些巨额并购。中国当前的情况则恰好相反,国内对海外的需求非常旺盛。

应当引起重视的是,很多专注于海外并购的人士都提到一点,即中国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战略时不愿意向专业的中介机构寻求帮助。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有足够的经验来处理好,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家传统观念上就有“省钱”意识,认为这是不必要的开支。

这同样也是当年日本并购失败案例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摩根艾文投资银行认为,日本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其实支付了过高的价格,中国的企业也是如此,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因为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拒绝聘请专业机构提供意见。

实际上,当年安邦花费120亿美元收购华尔道夫酒店,或许就是个失败的案例。酒店被中国收购后,外国领导人去纽约,反而会降低选择华尔道夫的概率,可能损失大量客户。

同时,中国市场上也缺乏能为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专业意见的机构,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加入海外并购大军,与之匹配的中小型机构更是几乎没有。另外,如今的趋势是中国的企业在发达市场进行投资收购,这同过去的经验相反。这些市场空白都亟需填补。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作者:方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