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减少地方政策保护,促进公平竞争,缓解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 “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作为内需增长点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十三五”规划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促进区域发展;落实东北振兴政策摆脱增长率垫底的局面,加快新疆西藏等经济底子薄、具有战略意义的边疆区域发展。扩大内需,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本届领导班子发展经济的一大战略举措。
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动力。长江经济带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目前大部分仍处于顶层设计阶段,进入“十三五”之后应该逐步进入落实阶段,其所带动的区域与全局经济增长的力量也会非常强大。但这些大战略影响是渐进的,可能需要用整个“十三五”的时间来显现效果。
“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表示,区域发展在过去三次五年规划中被提到最高高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作为对外开放和内需增长点的重大战略部署,必将是“十三五”规划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三五’区域战略核心是突出区域发展的差异性,特别强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樊杰表示,区域战略和规划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扩大内需。通过更为主动的对外开放和加快国内区域一体化进行有效的融合,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本届领导班子发展区域经济的一大战略举措。
当前,京津冀战略为疏解非首都功能提供空间。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近期北京市政府搬迁至通州区成为热议话题,市场判断此次搬迁将于近期正式开展,并在2017年完成。截至目前,北京市委的正式决定仍未出台。长江经济带战略是扩大内需与稳增长的最佳着力点。稳增长背景下,大力发展长江经济带是扩大内需的最佳着力点。2015年4月出台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长江经济带”战略未来的实施路径。作为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的桥梁,长江经济带建设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毫无悬念。推动黄金水道功能、建立综合立体交通枢纽是长江经济带的建设重点。
樊杰表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构成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作用。但是,“以前的规划都忽略了这种差异性,往往‘一刀切’。‘四大板块’政策单元过大,每个板块内部存在显著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的差异”。在这次的“十三五”规划中,区域发展和空间布局方面将达到三次规划的最高高度,突出区域差异性。
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因产业结构失衡、转型迟缓,主导产业崩塌式下滑导致经济增速放缓。国泰君安高级策略分析师戴康表示,“十三五”规划中“东北振兴”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相关的政策扶持也会陆续出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审时度势、谋划全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许岩)